重现传奇都城的民间碎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8日08:03 施 亮

  读到朱小平的艺术随笔集《燕台旧墨》,真有如饮醇醪之感。冯骥才称赞他的文章:“宛如行舟观景,美亦流畅,尤其文字,常见闪光,又如仰扫夜空,忽见星烁,目必一亮。”这部集子里有一篇采访记《冯骥才和他的画》,生动写出了冯骥才的文采风流,并将文学的某种思绪与意境引入了绘画创作,极具艺术创见。

  《燕台旧墨》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在谈画、谈画家。朱小平的评论绝非某些文艺记者常见的空泛吹捧,或是诌几件奇闻逸事就了事,而是极其内行地评析那些画家作品的技法、意境和艺术格局。朱小平亲身经历过艺术实践,还主持了多年的艺术副刊,屡写采访画家的文章,撰写过张大千、范曾等画家的传记,对绘画书法理论颇有心得。比如此书中写指画大师曾恕一的文章,对于指画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历史传承和技法特点,都有深入精研与特殊颖悟。

  晚明山水小品曾经蔚为大观,虽然有“公安派”、“竟陵派”等等,流派不同,风格各异,却体现出晚明士大夫们不满桎梏、希望创造出一种任情适性文章风格的愿望。因此,山水小品就特别多,设喻写景,托物寓意,好似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精工山水画。这也与晚明文人们的山水画崛起有关。他们在恬淡的水墨画中“写胸中逸气”,抒发一定的理想。人们常说诗情画意,其实诗情和画意二者确实是紧密相联的。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姐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他们不但是姐妹,而且是孪生姐妹。”朱小平在写范曾的一文中也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方是艺术大师的上乘佳境。诗与画既然同是艺术,有共性亦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美学上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许,用通感之说可以诠释吧。

  朱小平的艺术随笔集《燕台旧墨》颇具晚明小品典雅隽永的笔致,而他的另一部随笔集《无双毕竟是家山》则更有英国随笔的轻灵洒脱风格。经历了几个世纪而逐渐成熟的英国随笔,是英国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不仅文学家写,历史学家也写,科学家也写,就连基督教牧师也写。在英国社会中,随笔便成为一种灵活的文学体裁,其艺术特色是不拘一格,幽默风趣,活泼清新,因此风行一时。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现代散文经典之作,也颇受英国随笔艺术风格的影响。那些名篇佳作,尤其注重体现作者的个性因素,将题材扩充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抒情、写人、叙事,又浸染着隽永哲思,有着很深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朱小平将蕴藉了民俗文化的浓厚京味儿,与钩沉历史资料的渊博学识,以及富于个人风趣的生动笔触,相汇相融,相映成趣,写景致又写人物,写事件又写考证,写历史又写今天,错落有致,从容恬淡。

  《什刹海忆旧》是其中较长的一篇散文,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了什刹海的胜景古迹、积水潭的古今往事、烟袋斜街的考据传说。作者对京华旧物的考据及史料钩沉毫无枯涩之感,描绘的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还有《秦良玉·四川营·棉花胡同》,描写了晚明驰名巴蜀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她在崇祯三年带兵奉诏勤王,抗击清兵,得到过崇祯皇帝的“平台赐诗”。作者考证出,北京的胡同“四川营”为秦良玉驻军的指挥部,而棉花胡同的十三条胡同则为川军大营。秦良玉驻京期间,“曾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呼为棉花胡同”。此外,还有《鹿钟麟与和平门》《翠花街5号与张学良》《京华遗迹说恨水》等篇,都是颇值一读的佳作,在历史画面的描绘中寄寓了现实人生的感慨,既抒发思古之幽情,又阐扬深远之寓意,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

  京味儿足,是《无双毕竟是家山》的又一艺术特色。在此书扉页有“重现传奇都城的民间碎影”字句,道出本书作者所描绘京华民俗及轶闻往事之独特风格。作者信笔所至,庄谐并出,俗中见雅,譬如《一声过市小肠香》,写了曾被认为不入流的市井吃食卤煮火烧产生之渊源,也写了一群戏曲名角嗜好吃此物的趣事。还有《杨曼青与北京炒肝》,作者叙述北京风味小吃炒肝的发明者,竟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京城名记者杨曼青。杨曼青对旧京风土人情极感兴趣,与“会仙居”店主刘氏兄弟相熟识,见其店中所卖“白水杂碎”不受顾客欢迎,便提出改良意见:“去掉杂碎中的心、肺,加酱色勾芡,名字可叫炒肝。”“会仙居”采纳其建议,于是炒肝问世,极受顾客欢迎,从此“会仙居”门庭若市。这一桩民国初期的逸闻琐事,被作者描写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此事也映照了民国初期社会的一幅时代画面。在新文化思潮影响下,一批文人记者深入民间,深切地认识社会,从民俗中汲取新文化养料,尤其注重与民众紧密结合,这些新文化人已经与旧时代的儒者雅士们完全不同了。

  写民俗,写京味儿,写旧物,做考据钩沉,又不忘写时代,使得此书更具深沉寓意。又一文《林白水与生春红砚》,文首引用章士钊诗“谁知黄垆在宏庙,剩看秋碧照春红”,上句指林白水“君死前住在北京西斜街宏庙20号”,后句指林白水生前酷爱的一方古砚“生春红砚”。对此古砚,作者做了详细考证,又生发开去。他特别追述了林白水被害之事,林白水因其不放弃做新闻记者的“社会公器”职责,不畏强权,敢揭真相,竟被奉系军阀任命的国务总理潘复所杀。当时,军阀政府为了压制民间舆论,接连杀害两位名记者邵飘萍与林白水,仅相隔百日。此历史事件称“青萍白水案”,这两位记者不在权势面前低头的风骨,至今让后人景仰。

  倘说《燕台旧墨》的一些篇什略有雕琢过甚之嫌,而《无双毕竟是家山》则全无斧凿之痕。他在文中写自己的儿童时代在北海幼儿园的生活,粼粼水波,依依垂柳,悠悠往事,笔调真挚感人;写其与诸多京城耆宿文人的结交来往,古书旧籍,古玩金石,名人字画,颇觉墨香撩人;写其寻访京华古都胜景的探察索考,幽坊小巷,王府旧墟,名流遗迹,令人悠然神往;写其研究旧京民俗文化的痴迷爱好,市井流韵,风味小吃,民谚俚语,更感耐人寻味。作者钩沉历史典故,毫无枯涩之气;考据文物遗迹,亦无学究之态,其委婉诚恳的风采一如既往。他把随笔散文的题材扩充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饱含浓厚的诗意,笔触间浸染其个性与感悟,以灵动飞扬的文字、舒徐自然的结构,体现出精湛的艺术张力。(施 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