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重大改组。会议决定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从此,刘少奇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党内第二号人物的地位。此之谓刘少奇在延安的崛起。
受“左”倾错误路线压抑和打击时期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和到达陕北之初,刘少奇虽已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在党的领导层中并不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当然是因为领袖人物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但除此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在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前期,党内基本上一直由“左”倾错误路线所统治,刘少奇的正确主张和领导才干受到压抑和打击。这一时期,中央的领导机关,先是被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所统治,继而被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所统治,继而又被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刘少奇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对“左”倾错误路线的弊端洞若观火,经常对中央乃至共产国际的“左”倾思想和政策提出批评,从而不断招至错误批判。特别是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中央,刘少奇的处境更加困难。1932年3月14日,临时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指责刘少奇领导的中央职工部和全总党团已经陷于“右倾机会主义的泥坑之中”,号召全党“坚决无情地打击”这种“有害的机会主义路线”,并撤销了刘少奇职工部部长的职务。会后,临时中央发出《为职工运动致同志的一封信》,将刘少奇的所谓“错误”公布于全党。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的特长和才能自然无从发挥,白区工人运动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不断地遭受挫折。
…………
(摘自《党史文苑》2012年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