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辞世,他塑造的《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虎符》中的信陵君、《茶馆》中的王利发、《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丹心谱》中的丁文中、《洋麻将》中的魏勒等数十个夺目的舞台及银幕形象,长久留在了观众心中。
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始终重视剧本的重要性。《茶馆》剧本问世,于是之斗胆提出结尾处三位老人话沧桑的修改意见,被老舍采纳,于是有了《茶馆》剧终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抛撒纸钱祭奠自己的最苍凉、最绝望、最华彩的一幕……但他并不轻易修改别人的剧本,他总说:“人家写东西,花了那么大的心血,那么不易。你看了一遍,就认为自己能给别人提意见吗?”
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期间,于是之始终把抓剧本作为剧院的主要工作。北京人艺剧作家郭启宏认为,“在中国没有一位像他那样的那么懂得尊重编剧、作者、知识分子的领导。在这样的领导底下,人艺出了很多好作品,《李白》《小井胡同》都是他抓出来的。这些现在称为经典的剧目,都是他领导出来的。没有人像他那么懂得编剧的精神状态、感情,懂得这一行业的规律。”“对作者剧本的修改,有一点是,他的修改都是用铅笔的,不会用钢笔圆珠笔,尊重劳动、尊重编剧。你如果听取他的意见,就改了之后把他的意见用橡皮擦了,如果你不吸取,也可以擦了。”
从生病到去世,于是之与病魔整整抗争了20年。20年间,多少演员被捧为大师,又有多少演员活跃在舞台上,可是提起于是之,圈中人无不敬仰。曹禺曾言:“《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于是之是撑持这瑰宝的平民艺术家。”在这位平民艺术家的工作名片上,绝少那些精心的修饰用语,比如像“一级”、“著名”、“院长”、“享受津贴”等等之类,却只有普普通通的5个大字——“演员于是之”。
据悉,虽然北京人艺从上到下都希望为于是之办追悼会,但于是之家属依然坚持丧事从简。本周四北京人艺将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届时于是之的灵车将从协和医院开到北京人艺停留片刻,绕首都剧场一圈,让于是之与剧院和舞台告别,也让人艺人做最后的送别。此外,北京人艺戏剧书店将开设于是之专柜;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将于近日举办于是之专题纪念展览。北京人艺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演员于是之》也正在与北京电视台协商重播。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