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怎么样呢?影片现在不说,而是把这“三个和尚”放大成了片名。
小和尚的出场很有意思:先是一个小秃瓢,然后是个小脑袋,接着是袈裟,最后是全身。就像早期的网络,速度慢得如蜗牛爬,下载一幅图片要一帧帧地扫出来。小和尚云游到了山上,进了寺里,发现寺庙冷冷清清,连花瓶里的枝叶都干枯了。于是小和尚高高兴兴地去挑水了。这时的背景虽是一片空白,可小和尚来来回回的,还挺像那么回事。
水缸满了,花瓶里注满了新水,枝叶挺拔生机盎然,而小和尚则心静如水地念起经来,连佛像都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高和尚以同样的方式出场。上山,进庙,小和尚热情地捧上甘甜的清水。开始高和尚还主动打水,但再要打时,两人便起了争端。先是改挑为抬,水桶靠谁近一些,谁承担的重量多一些,到处都是矛盾,总之很不愉快。可水还是要吃,所以水还是要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胖和尚以同样的方式出场。上山,进庙,这下麻烦正式开始了。谁也不去打水,就是吃东西噎死了也不去,就不去,坚决不去,死活不去,真正应验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俗语,连佛像都为之叹息。可小和尚聪明啊,突然想起花瓶里的余水,连忙倒出来一口喝掉,另外两个和尚只好干瞪眼。
盼雨求雨雨不来,却不慎招来一场大火。火灾惊醒了三个和尚,大家纷纷冲下山去打水,再没有人计较谁干的多谁干的少了。大火扑灭了,寺庙保住了,灾难过去,和好如初。
故事到了这里,其实已经很圆满了。俗语被论证了,教育目的也达到了,再加上个大家都主动打水的结尾,也就皆大欢喜了。但制作者偏不这样拍——最后大家确实都在主动打水,但由于安装了一组先进的滑轮装置,打水不再像以前那般费力了。
这部动画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不到20分钟的片子,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一句对白没有,却什么都说清楚了,地球人都理解。包蕾的编剧,阿达的导演,果然大家风范。该片得过不少国内国际大奖,但能得到成人与孩子观众的一致认同,恐怕才是令人欣慰的奖赏。(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