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韩晓英的小说《都市挣扎》是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出版了的,我却是不久前才读到,同时也知道了这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引起了不俗的反响。不过小说读完后,我觉得仍然有些话要说,因为正如李星在小说的序言中所说的,“它的价值在于可以生成多种阐释的空间”,希望下面的这些话能够丰富小说的内涵。
《都市挣扎》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反响固然由于它扑面而来的厚重气息,但我以为小说努力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前瞻性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小说几易其名,初名《潮》,后名《火蝴蝶》,终名《都市挣扎》,一步一步贴近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读者的心灵诉求,让人一看之下即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与情感共鸣。小说的笔触延伸至当下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身边人塑像,把身边事记录下来,融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却有着普世的意义。
然而,这又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都市题材小说。陈忠实评价说,“从《都市挣扎》中,我看到了一代文化青年的成长、奋斗、挣扎和蜕变”。这里的“文化青年”与李星所提炼的“文化打工者”异曲而同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这部小说的独异之处。以林夕为代表的几个青年男女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打工者,对于后者的大多数来说,城乡两栖的候鸟式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基本不会改变,城市的繁华在他们固然是一种期羡,却不具备直达心灵深处的吸引力,他们天然地期盼物质生活的渐进式改变,而不是幻想脱胎换骨的奇迹。相反,林夕们几乎自出生之日起就嗅到了现代化的气息,城市化的浪潮先声夺人,吸引着他们翘首企盼,“山那头是什么”?当他们积累起相当的力量之后,压抑不住的融入现代都市文明的热望终于引领他们冲出旧生活的藩篱,他们走得那样决绝,虽时时回顾,到底是一往无前。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渴望离开热土旧地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幸的人。”这群背井离乡、在都市中苦苦追寻生命价值与心灵归属的年轻人注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注定要经受生命蜕变的痛苦历程。他们怀揣梦想也不乏激情,却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他们自视甚高却常常要向现实妥协,他们有时失败却心有不甘,他们怀恋故乡的温情却终于抵不住都市的诱惑。他们有坚守,有放弃,有随波逐流,却不过是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着都市的运转。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挣扎”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存方式。《都市挣扎》里没有工地上的尘土飞扬和寻常打工者的蓬头垢面,有的是静谧舒适的茶餐厅和人才济济的文学沙龙;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有家庭舞会的衣鬓飘香;有浪漫的邂逅,也有无情的背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无奈——喜乐哀愁、潮起潮落、反抗的坚忍与成长的决绝是“挣扎”的真正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沿着林夕生活的起起落落建构“挣扎”这一主线时,格外凸显了文学在林夕生活中的意义,使得林夕和汪然对于真正文学艺术的坚守几乎成为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小说结尾处汪然那句意味深长、带有总结意味的话,“这个时代惟一缺少的就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我认为,林夕对于都市生活的坚守与对真正艺术的执著在小说里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都市挣扎》结尾之时,主人公林夕的小说创作也接近尾声,林夕对于小说结尾的完美设计与林夕实际生活中与同事们的大团圆结局给人以恍惚的双关之感。这当然不是巧合:当人与人前嫌尽释,宽容地回归人性的本真,艺术也将不再蒙受人性的灰尘。这一同构关系的设立实际传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透露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释然。
另一方面,荷尔德林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写到:“人生充满劳绩,但人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学对于林夕来说,并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她对文学的执著其实是对理想生活的守护。总之,文学这一主题的介入使得《都市挣扎》的意义得到升华,内涵得以丰富,也使它成为特殊意义上的都市题材小说。
《都市挣扎》并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小说洋洋洒洒近40万字,绵亘十几年的光阴,描绘十余人的生命轨迹,娓娓道来,绝少旁逸斜出,却具有诱人的力量,这得益于小说细致诗化的语言和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借鉴了散文写景状物细致周密的长处,对乡村风物和自然景观常有细致独到的描摹,其中小说开篇对故乡林家湾风致的描写最为引人入胜,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来说有深切的似曾相识之感。小说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点缀其间,最能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与思考的深刻。阅读中每当此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细加咀嚼,在情感放松的同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小说的心理描写则随处可见,充分发挥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别致的长处,常常在不经意的一念之间彰显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另外,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融入了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这使得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始终饱含着激情。但是作者并不是一任情感自由宣泄,而是在情感的节制中让小说呈现出内敛的叙事风格。结果是,小说虽然名曰“挣扎”却没有惊心动魄的惨烈,没有痛不欲生的哭号,这也算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吧。(张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