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房之后《泰囧》留下了什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9日08:12 梁振华

  《泰囧》的票房爆棚,并不足以证明这部影片品质无可争议的优胜,更不意味着徐式喜剧就此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巅峰;在某种意义上,“泰囧”现象所印证的只是大部分国产喜剧电影对喜剧片类型规律的背离和对观众体验的隔膜。在喜剧这一类型片种上,我们只是仅仅站在了起跑线上。

  纯正的“献媚”与喜剧的起点

  高票房之后《泰囧》留下了什么?

  一部小成本喜剧影片在市场上近乎癫狂的表现,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一起令人惊诧的“事件”。把观众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能收获什么样的回报。然而,能否将所想变为可能,最终实实在在落实为看得见的票房实绩,却是一个残酷而异常艰难的考验。在这方面付出沉重代价者,可谓屡见不鲜。而《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恰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对于纳入文化工业体系、进入消费市场的商业电影,它带给观众的第一性功能便是娱乐。换言之,尊重电影的娱乐属性,也就是尊重观众(绝大部分观众);而尊重观众、向观众“献媚”,便意味着要以消费者的主导趣味为杠杆来进行文化产品(电影)的创作与生产。当然,趋从观众趣味的同时如何对其进行引导,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泰囧》所做的,仅仅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类型片应该做的一切,它选择了草根喜剧作为类型,以让观众发笑为不二的创作法门。笑,既是影片的形式,也是影片的内容;笑,是影片的起点,更是它的终点。这是该片之所以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如此多空前的记录的奥秘所在。

  《泰囧》是一部“纯正”的喜剧。影片中有不少关于商业电影教科书式的呈现。比如模仿和借鉴,影片有意识地借鉴了诸如《午夜狂奔》《宿醉》《三个傻瓜》等影片中的桥段;比如类型的纯粹和叙事模式的沿袭,影片延续了《人在囧途》的公路喜剧片模式,将故事主体段转移到了异域,尽管环境有了变化,但非常坚决地服从于本土观众的思维情感方式,故事脉络清晰,频繁的笑点中夹杂着脉脉的温情。此外,在演员组合上,三位目前华语影坛极具号召力的喜剧演员联袂演出,更是该片成功的一大法宝。

  徐峥饰演的徐朗,代表的是打拼在都市中的所谓成功人士,拥有高薪和优裕的生活条件,手中还攥着技术发明专利,但仍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为了所谓的“成功”在透支着家庭与亲情,心底的善念在等待着被唤醒。毋庸置疑,这种不上不下、患得患失的“成功商务男”形象,在白领一族中极具典型性,故而能在年轻的都市观众中引发普遍的共鸣;其带有南方式“精明”的新都市男人形象,也区别于以葛优为代表的口齿伶俐却内心温厚的北方顽主,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喜剧形象类型。

  王宝的角色完全就是为王宝强量身打造的。他是全片大部分笑料的来源,也担负着唤醒徐朗内心正能量的职能。这位农民工式的奇葩游客,不通英文,以卖葱油饼为生,以其超乎常人的开朗、达观、乐天反衬出所谓都市成功人的多疑、焦虑和猥琐。上流与底层社会,展现着从性格、行为到情感方式上的巨大反差,而这种反差置身泰国,更因为当地的特殊风俗而得到了更强烈的喜剧化呈现。影片最后,都市精英在草根族的感召下,重新收获了对于生命和亲情、对于理想和职责的理解,从迷失的成功法则中脱身而出,投向了新的人生境界。如果说,徐朗这一都市白领形象成功实现了观众的自我投射,而王宝则迎合了观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需求。此外,黄渤饰演的腹黑男高博,虽不如徐朗和王宝那般完整和丰满,但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了始终给徐朗施加压力的任务,也催生了许多阴差阳错导致的“笑果”。

  作为一名有丰富舞台剧经验和表演经验的导演,徐峥对表演的重视和对“戏味儿”的追求,显然胜过对于电影形式感的营造与视听感受的铺排。这也成了一柄双刃剑。过分仰仗演员表演,使得笑料过分集中在王宝的非正常人格上。影片前半段有新鲜感,堆砌到最后就不免有些审美疲劳。看一个有心智缺陷的人一味装疯卖傻,与看正常人一本正经地做一件荒唐可笑的事,后者的喜剧层级更显高明,而且有更多可回味的空间。与《泰囧》相比,同是小成本喜剧的《疯狂的石头》,其笑料便更多依赖于情节的编织而非单纯仰仗于人物的怪诞举动。笔者以为,在影片的智慧程度和喜剧效果呈现上,后者略高一筹。

  一部“正常”的喜剧电影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意外的成分明显大过其必然性。它合格,但并不杰出;它值得鼓励,但这种成功庶几不可复制。影片末尾,在范冰冰出场的彩蛋环节设计中,可以看出徐峥在很努力、也充满诚意地献媚于观众,去成就观众的“白日梦”,去尽心尽力做一部合格的喜剧产品。然而,《泰囧》的票房爆棚,并不足以证明这部影片品质无可争议的优胜,更不意味着徐式喜剧就此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巅峰;在某种意义上,“泰囧”现象所印证的只是大部分国产喜剧电影对喜剧片类型规律的背离和对观众体验的隔膜。在喜剧这一类型片种上,我们只是仅仅站在了起跑线上。

  历经10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已经与惟“大”是从的时代渐行渐远。事实证明:大投资、大明星和大导演,并不能带来与之匹配的大回报。反倒是那些放平心态和姿态、尊重观众趣味、趋从商业影片规律的中小成本影片,一次次给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生机。《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泰囧》莫不如此。这些案例,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电影市场营销专家口头念念不忘的成功学标本,它们一次次提醒从业者:向世俗“献媚”,包括世俗的欲求、世俗的情感、世俗的趣味,才是商业电影的盈利正途。然而,在残酷的票房升降曲线图前,这一厢是《泰囧》亢奋的飙升,那一厢是《一九四二》喑哑的沉默,中国电影迄今无法在世俗与情怀、娱乐与精神间两全的事实,终归让人感慨莫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