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哲学”的领袖雷威认为,真正的学者能够勇敢地说出追求正义的渴望,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财富、安宁,他们应该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不被强权所左右。利奥塔也曾表示,学者从来不是某种“称谓”,而是一种“定位”,他们心中始终认同并维护某种崇高价值,始终有探索真理的“律令”。
换言之,学者的最美品质是诚实,为了追求真理,他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文杰的《艺术的味道》,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真诚,也品到了一种学术的真味。
文化发展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然而文化怎样发展取决于当代学者怎样面对学术,换言之,文化品格完全是由这个时代的学者品格决定的。当一个时代的学术不是出于真问题、真思考,而仅仅是出于评估、考核和竞争需要的话,那么,这个学术已丢掉了根基,这个文化也难以发展。纵观古今,凡能经岁月洗礼而流传的作品无不是立足现实的真诚书写,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司马迁的《史记》到马克思《资本论》,每一本著作里都是带着哭和笑的朴实人生,每种理论都是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可以说,学者的学术品格源于他心灵的真诚。
学术理论的所有价值,就在于它必须在对现实的伟大满足中实现自己。近年来,学术著作屡屡出版,但是周文杰的《艺术的味道》却令我读来心潮澎湃、感慨不已。看得出,周文杰懂得现代人的生活困境,也懂得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她因此知道现代人急切需要艺术和梦想的滋养,需要一个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她的研究就来自于这里。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学者的关怀,看到一个学者的心灵真诚,而真诚正是所有优秀学术的最美底色。
当然,周文杰的《艺术的味道》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真诚,更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学者的思想深邃。不难看出,作者不仅仅在艺术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还在哲学、文学、宗教以至于自然科学方面都有独到的体认和感悟,多方面的学养和敏锐的感受力使她面对艺术、面对人生总有深邃而深刻的思想,也总有不同于常人的睿智眼光和从容心境。她的慧眼总能让她捕捉到事实的关键、把握到问题的核心要害。此外,周文杰善于用原初的方式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学术上,这差不多是艺术理论上的返璞归真和正本溯源,也是对学者学术能力的一种真正考验。
马克思曾说:理论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那么,理论如何能改变世界?我认为,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的象牙塔,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形态转变为普通民众也能接受的公众文化,只有公众文化普及后,文化才可能真正推陈出新,繁荣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术的魅力与学术语言的个性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文笔的清新优美不仅不会降低学术的理论水平,相反地,只有清晰生动而又兼具思想性、独创性和深刻性的理论表达,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语言平白易读,不仅不会贬低一个优秀学者的学术水准,反而会为他的理论提供支持。因为,在学术研究中,真正“通”的东西一定不俗。
《艺术的味道》是近年来艺术理论研究中一本难得的好书,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生动的可读性,相信只要你走进去,就会被深深吸引,就会品味到艺术和学术的真味。(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