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滴热血都流进祖国的大海”,这是铭刻在为打击海盗而英勇牺牲的海军陆战队老兵墓碑上的墓志铭。他们正如蓝色火焰锻造的、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火蓝匕首,是祖国海军精英中的精英,是军中之军,钢中之钢。电视剧《火蓝刀锋》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了中国军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捍卫祖国海疆的赤子之心,剧中饱满的阳刚之美,让观众的热血再次沸腾,让观众在心底再次呼喊:我们的战士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久违的歌声出现在电视剧《火蓝刀锋》中,进行了现代配器加说唱后,既亲切又有新鲜感。就像这部《火蓝刀锋》,既表现了军旅题材始终贯穿的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忠于职守的崇高思想,也融入了当代军人性格中现代感极强的时代特色和当下部队的生活情趣。
该剧通过招兵的龙队长在悼念与海盗战斗中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武铁的墓前,发现战友的墓碑背面竟然刻着另外一名逝者的名字,他在去房产公司为战友讨公道时,认识了该剧的男主角蒋小鱼,正是这个油腔滑调的房产中介青年干了这个缺德事。但是在交往中,龙队长发现蒋小鱼孝敬父母,本质不坏,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在水下憋气长达18分钟。力排众议后,性格中软弱、自私、油滑,身体素质一般的蒋小鱼来到了“兽营”这个培训“蛙人”的海军陆战队基地,剧情就此拉开大幕,通过野外生存、实战演习一场场的艰苦训练,通过与走私贩、海盗战斗的系列场景,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了海军陆战队的风采。而对当代海军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该剧的最大亮点。
自电视剧《士兵突击》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将视角聚焦于普通士兵,不同于《士兵突击》中那个憨厚朴实的许三多,《火蓝刀锋》的主人公蒋小鱼的形象,按作者冯骥所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古龙武侠小说《绝代双骄》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小鱼儿。武侠小说之所以广为流行,除了各种绝世武功,其重要一点就是武侠小说众多人物鲜明的性格刻画。比如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只要一提郭靖、黄蓉等书中人物,闭上眼睛,其人物便活脱脱跳出来与你对话。
《火蓝刀锋》在人物塑造上借鉴了此法。围绕在蒋小鱼身边的是一群有着不同天赋的年轻人,有武功盖世、不苟言笑但内心火热、关键时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战神”排长向羽;有勇猛激进、点火就着、但见了女孩子却害羞的张冲;有游坛健将、智勇双全的大学生鲁炎等,无不个性鲜明,令观众过目不忘。该剧人物塑造的成功是人物性格的成功,在对角色人物优缺点刻画上做到瑕不掩瑜。张冲的鲁莽冲动、鲁炎的书呆子气、蒋小鱼的胆小怯懦,甚至受不了苦,动不动要回“高老庄”当逃兵。直到他们在马尔斯国际侦察兵大赛一举夺魁,观众与剧中的人物一道深刻感受到了军队这个大熔炉的威力,见证了剧中人物一步步战胜自我,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完成一个从新兵蛋子到具有钢铁意志、团队精神、机智勇猛的中国现代军人的嬗变。所以,当蒋小鱼从马尔斯国际侦察兵大赛凯旋而归荣获二等功时,他最感恩的是为国捐躯的师傅与龙队长,因为是他们将中国军人最优秀的品质一点一点渗透到他的血液里,正如剧情中蒋小鱼目睹新兵入伍时的旁白:蒋小鱼不再是自己,而更像本色演出的演员,演的恰恰是他的师傅、他最敬重的龙队。在新兵的脸上,他分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该剧人物形象塑造的另一大亮点是女兵乌云,这个来自大草原自小扛着猎枪打猎的蒙古族姑娘,泼辣、好强、不服输,作为一名女狙击手,除了枪法好,更需要冷静、果敢,于是,如何改掉她射击时候必须喝酒,如何克服因为在草原误射伤人而不敢在实战演习中向战友射击的心理阴影,她的领导、战友做了大量工作。可见,一名优秀士兵的成才是许多人的心血而成。所以,当我们真的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要懂得回报祖国、孝敬父母、回馈社会,这恰恰是该剧在没有一句这样的台词下能打动观众的潜台词。
走进军营,就意味着要告别过去不好的习惯、作风等等。这对当下年轻人的成长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他们没受过什么苦,可以说是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但温室毕竟无法培育出顶风傲雪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他们走向社会后,需要的是磨练摔打、需要团队合作意识。正如该剧在去马尔斯选拔赛上演绎的那样,规则要求36名队员各自为战,在规定时间内拔出对手的枪淘汰一个个对手,最后留下的8名士兵才能获胜,但是,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超过8人,那么所有人将被淘汰,这就是军事比赛残酷的规则。论格斗论体魄,蒋小鱼都不是个儿,但是他成功地团结了以海训场队友张冲、鲁炎为核心的团队,并用诚心打动“战神”加入团队,事实验证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但是,留下的人数多了,关键时刻,有伤的“战神”果断拔出自己的枪发出信号弹,淘汰了自己,成就了团队。这段剧情阐述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集体,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必须团结合作,在关键时刻还要有人勇于牺牲小我,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然,该剧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在贯穿全剧的303潜艇的情节设计上,看出主创的犹豫摇摆心态,说多了怕喧宾夺主,说少了怕交代不清,因此最终围绕303潜艇的戏,显得有些牵强。(高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