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俯首 历史侧目——评《诗上庄》诗丛三部诗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7日07:45 苗雨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生长一种诗。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却从祖辈目不识丁的庄稼院走出了三位诗人:父辈刘章、儿子刘向东、侄子刘福君。他们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几十部诗集。他们的创作带着泥土的气息、大山的脉动,从家园的眷恋到生命与土地的冥思,再到父母亲情的凝聚,逶迤绵延,几乎画出了中国当代乡土诗的情感脉络和历史走向。这“在燕山六千尺青峰之下/在避暑山庄外八庙之外”,无疑是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

  他们出生的山村名为“上庄”。《诗上庄》诗丛,共计三部,都以上庄为聚焦,精选了多年抒写家乡的诗作。虽然一脉相承,但也葆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刘章的上庄,是历史的、家园的。他曾是地道的山民,在上庄生活、劳作了几十年。最初写的是民歌,“歌儿飞自心窝窝,果子采在手里头”,是他当时写作的悠然状态。后来虽进到新诗创作,但仍带有民歌的情韵。他对上庄的咏唱充溢着深情和挚爱。“月是故乡明/在我心头挂”(《月是故乡明》);“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牧场上》)。传统与现实在乡土对接,拓展了他的诗意时空。从古至今,上庄的史志上有“血浸的土地”、“岁月的沧桑”,也有颠踬顿跛的农民命运,以及苦涩中“对花闲谈/花能解语”(《上庄土地志》)的人与自然共在相生的和谐与纯净。作为民歌起家的诗人,刘章毕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他们那一代诗人中堪称一个特例和奇迹。一般诗人自备一格就不错了,而他在诗体建构方面的自觉,却使他成为自成一体的诗人,难以模仿。他的诗,语势节制而自由,形式整饬而变奏,音韵活泼而律动,既不太像古诗,也不完全是民歌,而是结合两者创造形成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和艺术格调,给人一种苍劲而清新的审美感受。

  刘向东的上庄,是根性的、命脉的。他承接父辈的余绪,在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中,有了新的拓展方向和深化。他对上庄的歌吟,把生命植入土地,是枝叶对根的牵系和感念。“从出生到终点/从灵肉到泥土/上庄,在我生命的来去之间”(《我们上庄》),上庄的一切,“一笔一画”地写在“我身体里”。乡土是他的命脉所在,他俯身土地,感受和体验着大地强劲的呼吸律动。“什么都可以破碎/黄土是惟一的完整”,“我看见祖坟高于黄土/看见一棵抜尖的青蒿/高于坟墓”(《有什么高于一切之上》)。祖辈生息于此,“当夜深人静”,“亡灵与生灵在一起”相聚,穿越了生与死的界限,镀亮了上庄的“星月”,他深沉地叩问:“除了村庄本身/又有谁能说清/村庄,村庄/到底意味着什么?”(《上庄》)。乡村,是中国乡土社会构成的细胞,这里埋藏着多少自然生存的密码和隐词。诗人的灵魂栖居于乡土之上,以诚挚的感激,守望着他精神的上庄。他的诗从不缺乏诗性直觉,往往运用质朴、明快的语言,直抵事物的本质,并在现实与冥想之间,把真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根植生活又升腾于生活之上,谛听世界又向世界倾诉。从而构成他诗歌的宏阔语境,呈现出一种层层深化、辗转生发的综合包孕机能和整体放射的艺术力量。

  刘福君的上庄,是亲情的、血缘的。对于上庄,他的诗不大直接写山川风物,而是把笔力集中在乡土上的伦理亲情,尤其是对父母的深爱和对“外人”亲人般的关切,表现了一种大爱情怀。父母是生命的源头,他们不仅生养了儿女,而且言传身教,使儿女长大成人。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诗人的孝敬与感恩在山海之间萦回,使他的生命充盈而富有。他写父亲下地干活回家,身上沾着“草叶儿”,“母亲轻手轻脚/从父亲身后摘去草叶儿/交给清风”,草叶儿“旋转于我们仨之间/脉脉含情”(《草叶儿》),这多情的草叶儿啊,见证了天地间的至爱真情与天伦之乐。他对父母的爱是刻骨铭心的,甚至祈愿:“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在村口等候,再续亲缘。在他的生命认知中,父爱是精神血脉的源流,而母爱则是生命原初深藏的道德力量。父母是他“故乡中的故乡”。刘福君的诗歌写作对他来说是一种行为方式,他像生活一样写诗,像写诗一样生活。也许他的文化储备并不丰厚,但他敏感,善于发现,因为没有禁忌而更显得自由、率真、爽利,反倒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同时他把诗作纳入原型母题,塑造了父亲与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这就使读者在意识深处触及到了种族的魂魄,从而引发了比个人心理经验更为强烈的集体心理震撼,造成了广泛、普遍的共鸣。

  一个山村,三位诗人。如果不称其为诗派、诗群,但至少也是一种奇绝的文化现象。放大了看,正可从中透视转型中的中国乡土文化。中国几千年以来处于乡土社会,乡村是农民生于斯葬于斯的场所。人与人的和睦、人与自然的亲近,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伦理和土地道德。虽然也有愚昧、落后的方面,然而在历史错动的现代文明建构中,在致力于高扬个人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能一任乡村文化的凋蔽与流失,而应该让那些乡土人生的美好基因,留存在现代人价值生成的精神共同体中,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的现代文明。这也许就是刘氏三诗人诗歌的共有价值和现实的文化启示吧。(苗雨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