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诗歌的古典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7日07:44 刘志峰 蔡芳本

  在菲律宾华语文学队伍中,王勇是其中的一个青年才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勇就和他的文学朋友以征航文学社蜚声菲律宾华语文坛。王勇对菲华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还在于菲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沟通组织工作,在于对文学的建设提升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勇就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文学使者,一位文学的传播者。王勇祖籍晋江,对于晋江的热爱,也使得王勇的诗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王勇的诗更接近中国的古典诗词,如果将王勇的诗用画做比较,那他的诗决不是梵高式的燃烧,也不是莫奈式的张扬,更不是毕加索式的怪诞。王勇的诗是安格尔式的内敛、古典、浪漫、丰腴而有质感。我们宁愿相信,安格尔是生在国外的中国画家。安格尔构造的是中国的意境。王勇的诗看起来很平静,但掐下去是饱满的汁液;王勇的诗看起来很朴实,但摸上去光滑细腻而富有弹性。这就是安格尔笔下的那个顶着瓦罐的少女,那个瓦罐泻下的水,像少女那张平静温柔的脸,一直一直在你心头轻轻荡漾:“摊开你的世界/我跌入画中/与山水共舞/与草木同春”。

  一个诗人是应当有自己的追求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王勇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诗人。从另一个角度讲,王勇是一个老实的人,决不哗众取宠。《王勇诗选》中的诗,年代跨度比较大,但无论哪个年代,风格绝对统一,统一在古典美感的范畴里,统一在中华语言的丰富多彩里。

  王勇喜欢构筑意境。喜欢让意境而不是自己说出无限情无限爱。王勇喜欢让读诗的人站在他构筑的意境里走不出来:“在乌水桥头/前瞻瞻,来者未来/后顾顾,古者不在/唯有飘飘的/记忆,在眼里/编织一张网”。

  类似这样的诗句,在王勇的诗篇里比比皆是。无论是乡愁还是情爱,无论是友情还是风景。

  可以这样说,离开意境就没有王勇的诗。因了意境,让王勇的诗更具亲切感,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诗歌的形式是应该有所改变的,诗歌的表现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应当忘了受众,除非为自己一个人写诗。中国诗歌应该吸收外国诗歌的技巧,但中国的诗歌也有自己的真传。王勇得到了中国诗歌的真传。

  王勇跟他的诗一样,有一种含蓄腼腆和略带羞涩的古典美给我们以启迪。

  王勇构筑意境美的材料自然是中国元素。

  他跟中国许多古典诗人一样,喜欢用比喻、夸张、拟人、暗讽、对比、借代等等修辞手法。中国的修辞手法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会过时,况且,修辞手法也是中外通用的,只不过其他国家与中国有所不同罢了。所以,王勇走的是世界性的一条中国道路。他“打了一个又一个/回归的弧”,让中国诗歌回归到传统的位置:“在诗中/与你倾心交谈/没有世俗的礼节/在诗里/看你 沉静/……累了,就坐下来/与诗句取火/用心情下酒/醉了,就吐血/在苍白的稿纸上/等待/花开”。

  这是典型的中国诗人的中国意境,也是作为一个诗人的价值所在。让人生变得单纯而丰富,让世俗在诗情中崇高,让希望有所寄托,相信再不想读诗的人看了也会动容。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话:是谁使诗变得如此好读。

  看了王勇,我们不禁要说:谁也不能否认古典。

  构成古诗的意境,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诗中的警句,可以说,没有哪一首出名的古诗没有警句。警句的出现让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又让警句得以流传千古。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像李商隐的“心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像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警句好读好记又极有含义,成就了一首诗的最高艺术境界。

  同样,在王勇的诗歌中,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这样的警句。

  如“忘了/是为了将来记得更加完整”(《听说》),几乎是一句大白话,非常实在但富有哲理。“教孩子们歌唱/做着爱的小花”(《爱,一日奔腾百世歌》),充满动作,似有歌声传出,一幅祥和亲切的画面。“细啄秋的丰收/岁月是千里的大地”(《笼里笼外》),时间和空间拉在一起,人间和天堂没有距离。在一个点上展现无限。“春来,众鸟在肩上/留下远方的心跳”(《梦土》),同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感又玄妙,近在心里又远在他乡,可视可听又可想象。“为了去买一张机票/我用薄薄的生命付款”(《归情》),很绝的一个比喻,穷尽一生,才能回归家乡,生命的价值成了一张信用卡一张支票,太痛彻人心。这是古典诗意的现代体现,是王勇的一种创新。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深刻。

  从警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美,而是“我的肺腑将爆给你”的真诚与虔敬:“太阳醒来/而灯光依然 亮不亮/都已无所谓/只因 那是自己的/坚持”。可见,王勇写诗是投入的,对人间世道、大千世界的用心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勇一定会坚持自己的古典美,无论人生无论诗。(刘志峰  蔡芳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