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下半年中国电影:文学作品改编的得与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7日08:00 颜 慧
 

  虽然离2012年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国产电影的票房数据未最终统计出来,但是可以肯定,较之上半年的一片惨淡,国产电影无论从整体质量还是从票房收入上,都有很大提升。而其中很多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开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80.71亿,其中进口片票房52.66亿,国产片票房仅为28.05亿,约占总票房的1/3。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有140余部影片与观众见面。其中,进口片38部,总票房占上半年票房收入的65%以上。38部进口片中,14部是分账大片,其中有12部票房过亿,且票房超过3亿的多达6部,票房最高的3D版《泰坦尼克号》更是进账近10亿。反观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国产新片虽有百余部之多,但票房过亿的只有6部,票房最低的竟不足万元。“广种薄收”成了上半年国产片市场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在下半年得到彻底扭转。

  今年7月初上映的《画皮2》,凌晨点映票房600万,首日票房7000万,3天破2亿,7天破4亿,半个多月收入6亿多票房,创下了国产电影多项新纪录。可以说,《画皮2》为下半年的国产片市场迎来了开门红。如果说10年前《英雄》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那么10年后《画皮2》的辉煌票房则再次确认了古装动作大片作为顶级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这一点不无令人遗憾之处——中国电影商业化、类型化的进程似乎步履迟缓,一种单一类型可以称霸10年之久,但《画皮2》以魔幻、武侠、恐怖等元素包装下所蕴含的爱情伦理内核,也预示着家庭伦理剧这一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商业类型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逐渐复苏。

  随之而来的《搜索》《四大名捕》《人山人海》《边境风云》《听风者》《铜雀台》《消失的子弹》《二次曝光》《危险关系》《太极》《白鹿原》《浮城谜事》《万箭穿心》《寒战》等影片,在口碑或票房上各有参差,但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尤其近期冯小刚的新作《一九四二》、陆川的《王的盛宴》以及尚未公映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等,或许会把本年度国产电影票房推向新高。

  重新回归到借鉴/依赖文学成果的潮流中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一些口碑或票房较好的电影,大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既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作品的宣传提供了无限话题。而在新世纪最初几年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复苏的成长喧嚣中,曾经隐没了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的身影,大片时代的开启首先要为观众提供基本的、足量的奇观刺激,所以电影作品的重点更多地落在了视听形式感的营造上,即使诸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改编自文学经典的影片,也因形式完全吞噬了内容而最终效果差强人意。而今中国电影重新回归到借鉴/依赖文学成果的潮流中,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电影《白鹿原》几经波折,终于在今年9月底公映并取得过亿的票房。陈忠实的《白鹿原》曾获茅盾文学奖,畅销近20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和几代人的阅读记忆,把这部具有史诗特质的作品改编成时间长度有限的电影,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导演王全安表示,“《白鹿原》太庞大,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展现了半个世纪里近百人的历史,电影根本不可能全部容纳。所以,改编的基础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重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抓住了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先将原作打散,而后筛选、简化,按照主线索重新建构一个电影文本——它源自小说,又具有电影本身的语境和价值,能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和感性滋味。”沉醉于小说宏大叙事和丰富信息的读者或不满足于电影版对情节的大幅删减以及对田小娥这一形象浓墨重彩的“偏袒”,但影片《白鹿原》所展现出的开阔视野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严肃审视,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已然难能可贵。

  跨媒介整合能力不断地积累着成功的经验

  电影《搜索》上映后即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影片改编自文雨于2007年创作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2010年,小说改名《网逝》并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该片是陈凯歌近年来首次关注现实题材,通过一起被公开的公交车不让座事件串联起“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婚姻冷暴力”、“职场斗争”、“小三”等社会热点问题,犀利地剖析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现实与人性。有影迷认为,《搜索》是陈凯歌近年来和观众距离最近的一次。从《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到《搜索》,依托于网络文学的海量积累,拥有着超高关注度的优秀作品从网络走向纸媒体出版,再到改编搬上银幕,中国电影的跨媒介整合能力正不断积累着成功的经验。

  改编自作家方方同名中篇小说的小制作电影《万箭穿心》也是值得一提的作品。虽然影片票房不高,却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好评。影片主人公李宝莉是一个年近不惑的武汉女人,一家三口刚刚搬进了新房,谁知道生活打击接踵而至:出轨的丈夫跳桥自杀离开人世,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个性倔强的她毅然去汉正街做了女扁担。10年的扁担将儿子挑进了大学,却没料到儿子在庆功宴上宣布与自己断绝母子关系,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儿子认为当年是母亲将父亲逼上了绝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李宝莉的人生经历让人含泪,足以震撼观众的心。影片艺术总监谢飞在谈起这部作品时反复强调,“导演不是编剧,多数导演没有独立编剧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站在高质量编剧和文学的基础上去搞我们的创作。像我们那代人,无论是《本命年》《香魂女》还是《活着》《霸王别姬》,全是改编的小说。我现在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你们应该看小说,重视影片的文学价值,不要光想着镜头语言和调度。没有坚实的文学基础,拍不出东西来。我为什么买了小说来拍呢?我认为中国电影100年来最优秀的传统是现实主义,是批判现实主义。而且很多作品是跟文学结合,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达到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抛弃这个传统?”

  从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换

  电影《危险关系》改编自法国作家拉克洛的书信体同名小说。原著讲述了一段贵族阶层腐败堕落的孽恋故事,由于对黑暗人性的极力刻画和对“放荡主义”的深入描绘,一度被列为禁书,作者也锒铛入狱,但这并未妨碍它在后世成为经典。随着时代的变迁,该书曾在多个国家被改编搬上银幕,如1988年美国版的《烈焰焚情》、2004年韩国版的《丑闻》等。中国版《危险关系》由华人作家严歌苓执笔改编,韩国导演许秦豪执导,将故事背景放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上海。虽然影片在制作上极为精良,并汇集了章子怡、张柏芝、张东健等顶级明星,但遗憾的是最终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落败,观众大多不能接受影片里国难当头依旧纸醉金迷的情景设定,也无法理解人物争风吃醋中体现出的权力欲望和贵族式傲慢。看来,拿来主义的文学作品改编也要充分考虑接上中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地气”。

  梁朝伟、周迅、王学兵主演的谍战大片《听风者》改编自麦家小说《暗算》,由麦兆辉、庄文强改编并导演。两位香港电影人保留了原作跌宕、传奇的故事框架和大量丰富的细节,但在情节层面上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与编排,在视听语言上也探索了以听觉引领视觉的大胆尝试,成功地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换。香港电影人的商业美学经验给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表现带来了新鲜的感受,也给内地电影人以警示与鞭策。

  冯小刚新作《一九四二》改编自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原著小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调查报告,所以编剧刘震云这次并非简单地将自己的小说改写成剧本,而是进行了几乎全新的创作。影片遵循了原著的基本框架,在中日战事胶着的大背景下,对比表现了河南延津灾民挣扎求生的底层视角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茫然无视的官方立场。但影片创造出了小说所欠缺的完整情节链条,结合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线索,并成功地融汇了原著中那种浸透了悲凉、愤怒与荒诞的黑色幽默风格。该片被冯小刚称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成为本年度中国电影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

  陆川编剧兼导演的《王的盛宴》称“改编自《史记》”,但影片只是在基本史实的意义上依托于司马迁原作。影片围绕着“鸿门宴”这一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以当代人的立意视点,重新挖掘并解释人物立场和深层心理,再现了刘邦、项羽、韩信等历史人物彼此关系纠结缠绕的动荡人生。“鸿门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霸王别姬”、“鸟尽弓藏”等典故,在《王的盛宴》中被导演用自己的理解加以全新诠释,同时也充满了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讽喻。创作者在追求个性化影像与叙事风格的同时,急于将《史记》中的故事原型进行现代性观念演绎,欠缺了可资借鉴的当代文本,也因此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必须一提的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虽然由好莱坞出品,但华人导演李安让人充满期待。这部3D奇幻大作上映两周,凭借 “零差评”的好口碑实现了第二周票房不跌反涨的神话。好莱坞钟情于好故事。如果一本书有很强的叙述性和引人入胜的情节,那么它最终有很大可能被搬上大银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曾获得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书、《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等荣誉,全球销量超过700万册。书中16岁的印度少年Pi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227天的海上求生记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故事,李安打磨三年半的该片却在此前的纽约电影节上获得压倒性好评。对其炫目的视效奇观,《时代》杂志更评价其为“下一个《阿凡达》”。事实上,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阿凡达》。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视听效果美轮美奂,故事情节更饱含深意,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丰富读解,美国有关媒体甚至给予了这样的盛赞:“这部影片是如此地美好且充满魔力,以至于好似领会了宇宙的终极奥义。”但身为中国观众,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这样的意义读解:李安立足于中国儒家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立足于艺术家对美的终极追求,作出了一次整合中西方不同信仰、寻求中国价值观的普世性表达的可贵尝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