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高处流——南水北调东线见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3日08:24 赵学儒

  内容简介

  2012年是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入倒计时阶段。4月16日,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作家采访采风活动”启动,随后短短8天里,作家们走过了南京、江都、楚州、淮安、宿迁、徐州、济南、淄博、济宁等近10个市县区,实地考察了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生态湿地及古运河改造工程等。《奇迹就这样诞生——中国作家南水北调东线行》,就是这次采风之行的结晶。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次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作家采访采风活动”,就是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现场开始的。作家们沿途参观考察了淮安运河立交桥工程、宿迁皂河泵站、徐州截污导流工程、山东台儿庄古城及泵站、微山湖红河湿地、南旺分水水利枢纽、穿黄工程等,这恰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利用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的航道及平行河道,从江都抽引长江水,经过13级泵站的抬高,一路北上,流向江苏、山东、河北和天津等地,行程1000多公里。

  “运河之都”

  古城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东临黄海,史籍中称其为“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干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襟带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河湖水域。

  淮安自古与水联系在一起,这里曾经是漕运总督之所、商贾云集之地,盛极一时。自历史上黄河夺淮以后,水患不断,一度流传“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淮扬二府不见面”的民谣。城中心虽然建有“镇淮楼”,以“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但是洪水为害更烈。新中国成立后,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工程相继建成,才保障了一方平安。

  几年前,我曾来过淮安,那时的里运河像个蓬头垢面的灰姑娘,崎岖不平、杂草丛生的河堤把河面遮掩起来,水面上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的食品袋,一条条小河道则溢出呛鼻的臭酸味。

  这次前来,印象却格外的好。

  今日的淮安河渠交错,水系众多,水利工程建筑群密集。每个水利枢纽,浓荫蔽日,花木葱茏,曲廊迂回,喷泉冲天,气势磅礴。如果把古老的运河比作娉婷婀娜的美人,那么闪光夺目的淮安水利枢纽就犹如镶嵌在美人玉臂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考察中国漕运博物馆也是这次采风之行的内容之一。

  一座博物馆能唤醒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国漕运博物馆从不同的视角,以融入现代风格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丰富而厚重的漕运文化。件件文物,幕幕画卷,尊尊雕塑,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老帝国的梦想、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但是,我还是把考察的脚步,重点停留在流淌了几千年的古老运河前,因为大运河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同时哺育了运河沿线的几十个城市,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最为古老的人工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致使运河两岸人烟稠密、人文荟萃、风景如画、名城如织。如今,古老的大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再展雄姿,再立新功。名河、名城、历史、现实,在21世纪南水北调的宏伟画卷里交响融合、浓墨重彩,彰显出运河文明生生不息的隽永魅力,续写着中国水利继往开来的佳话传奇。

  有了大运河,才有了漕运。

  大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交媾,将孕育出新的文明。

  告别古老的漕运,我们来到现代水利的亮点——淮安运河立交工程。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见惯了城市立交,水上立交则更有一番韵味。

  远远望去,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和京杭运河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重要景观。水上立交的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进出口段采用新颖的水泥砌块护坡,整齐美观,更增添了淮安枢纽工程的风采。

  2004年建成使用的淮安水上立交,实现了淮河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既满足运河正常通行,又保障淮河入海水道畅通。站在立交长廊上远望,有连接江河湖海的水工建筑群,有宽广辽阔的平原,有闪闪发光的水网,有船舶云集的港口,有频繁穿行的千吨级的货船……好一幅锦绣画卷!

  这美丽的画卷,画布是清澈幽蓝的水面。

  昔日蓬头垢面的的运河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波光粼粼、洁净静美的景色。运河岸边许多地方绿树掩映,芳草萋萋,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船队在运河里宛如游动的长龙。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可与北方的万里长城相媲美。

  淮安的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展现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特色,这是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发挥的锦上添花的作用。他们通过拆迁里运河两岸的民房,沿大运河、里运河铺设截污干管,新建污水提升泵站,清除河底污染淤泥,疏浚整治河道,收集原排入大运河、里运河的废污水,再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改善了大运河及里运河的水环境,提升了运河的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淮安市内实施了淮安四站、淮阴三站及输水管道工程、淮安两站加固,金宝航道、金湖站、洪泽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里下河水源调整及沿运闸洞漏水处理等工程,将江都站、宝应站送来的水,再次提升后送往宿迁和徐州。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为淮安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让“运河之都”续写了“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华章。

  活着的古运河

  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我们从江苏来到山东,来到台儿庄。

  “看长城到八达岭,看运河到台儿庄”,这是台儿庄打造旅游品牌的响亮口号。这句口号中,突出了伟大的长城和运河。长城和古运河是中华民族两项伟大的工程,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的灵魂。

  我们这一代人对台儿庄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是血战台儿庄的故事。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派精锐部队进攻台儿庄。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敌我双方血战16天,美丽的运河小城房无完房,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运河水为之染红。中国军队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从此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我们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观看了纪录片,再次目睹了台儿庄血战的画面,由衷敬佩中国军队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因为从事水利工作,所以我对台儿庄的大运河更感兴趣。

  《台儿庄区志》说,这段弯道“西起微山湖口,东至鲁苏交界处入中运河,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这段弯道连接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运道,成就了运河古镇台儿庄,就像在美丽富饶的鲁南大地上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使运河古镇台儿庄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连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儿庄古城有着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古河道,城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水堤、码头、水门,而这段古河道是明清时期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是“活着的古运河”。正是借了古运河的灵气,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际,一个巨资打造的“天下第一庄”仿佛让人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了400多年前的古镇风情。

  让我惊奇的是,中国的大运河整体上是南北走向,也称“南北大运河”,到了鲁南枣庄段却成了东西走向,而且河水东流,与长江、黄河并行。现在的台儿庄运河是1958年改道后形成的,当时在台儿庄区还留有3公里保存完好的古运河,因为形似月牙儿而被称为“月河”——这是最后的古运河之梦。

  如今,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条“黄金水道”,它还传承着古老的运河文化,是南水北调东线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那气势如虹的台儿庄运河大桥与节制闸,蔚为壮观的台儿庄二线船闸与南水北调提水泵站,蜿蜒绵长的运河大堤、防波石岸、蓄洪坝,浩浩渺渺的沿河湿地,百舸争流的十里港湾,构成国内罕见的水利奇观。

  站在台儿庄运河岸边,能够看到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轮船正在通过船闸,缓缓而行,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青春。

  我们最关注的,当然还是这里的水质。

  生活在运河边上的台儿庄人对大运河充满着深深的依恋,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曾经见过运河上小船穿梭、纤夫拉纤,见过河水清清、鱼游河底,也见过运河边杂草丛生、河道内垃圾成堆,甚至远远闻到过腐臭的河道传来的呛鼻气味。如今经过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水又重新变得清澈了,水量也大了。

  古运河已成了台儿庄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里还有个台儿庄泵站。台儿庄泵站工程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七级泵站,也是山东境内第一级泵站,主要任务是抽引骆马湖来水通过韩庄运河向北输送,帮助排涝,同时也改善韩庄运河的航运条件。台儿庄泵站能够将水提高4米左右,每秒向北方输送水达125吨。

  微山湖上水淼淼

  水面浩渺,水波潋滟,水色蓝蓝。

  我们来到了南水北调东线——鲁南明珠微山湖。

  乘船行在微山湖上,不由得想起了战火硝烟的抗日战场,想起了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铁道游击队和那首家喻户晓的《铁道游击队之歌》。铁道游击队曾以微山湖为依托,配合八路军主力与日军战斗数百次,威震敌胆,屡建奇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我曾经到过微山湖,那时的湖水是酱油色的。微山湖流域共有大小河流53条,经洙赵新河、老万福河、东鱼河、复兴河等由西向东流入微山湖,出湖口为韩庄运河。大多数河流成了附近工厂的污水排放地,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甚至还飘溢着呛鼻的臭气。由于微山湖流域没有入海口,当地的污染物要全部“就地消化”,过度的农业开发曾对湖区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每当湖水上涨时,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湖内,加上湖泊上游流域造纸、化工等企业的工业污染,在上世纪末,微山湖污染达到高峰,一度沦为鱼虾绝迹的“死湖”。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最大的难题是治污,微山湖又在东线水质净化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微山湖成为东线工程治污的重要一环。

  200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加大对上游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关停流域所有重污染企业,同时实施两湖及省辖淮河流域碧水行动计划,以切实改善微山湖、东平湖及山东省辖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目标的实现。微山湖湿地保护就是碧水行动计划之一。

  如今,微山湖的水是蓝蓝的,衬托得天上云彩也格外洁白。微山湖的水,从技术角度说是Ⅲ类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调水标准。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极其严格的鱼类再现湖中,在岛上生活的渔民也主动调整养殖结构,多养鱼,少养蟹,保护湖底生态环境。

  目睹宜人的景色,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清澈的。有人高声朗诵起陈毅的那首诗:“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这是微山湖成为南水北调工程调蓄水库之后,改头换面的又一华丽转身。

  其实在过去,微山湖曾经危机四伏。

  微山湖又名南四湖,由南阳湖、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四湖组成。历史上曾与南四湖并存的有“北五湖”,与之南北对应,但由于水资源的枯竭,北五湖目前仅存下东平湖。

  1980年后,微山湖经过五次大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期都严重得多。2002年,由于降水量比常年偏少近一半,汛期降水量也比常年同期偏少一半还多,极少的来水量,致使湖面不到正常水面的七分之一,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紧张,航道断航,湖区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不仅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还严重威胁着湖区的生态系统。

  许多水利专家对此很是忧虑:如果不合理调配、利用水资源,微山湖将遭受与“北五湖”相同的命运。

  然而,微山湖又是幸运的,历史给微山湖带来了机遇。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治水理念指导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协调有关省份,制定了周密的调水方案,历经86天,不远千里调来了长江之水,终使微山湖重新焕发出青春。南水北调工程实战演练的成功,挽救了面临干涸的微山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微山湖将长期保持稳定水位。届时,在促进当地水产品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微山湖及周边地区必将成为一个蓝天与碧水辉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人间佳境。

  难忘“南旺”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是大运河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她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千古奇迹。这个工程被国家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古建筑群也与大运河申遗密切相关。

  历史上,南旺枢纽工程这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有“真令唐人有遗算,而元人无全功”之美誉。 精通水利知识的康熙皇帝褒奖“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也无比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遗憾的是,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也是第一次光顾南旺分水工程,无比钦佩的同时,认真听取了讲解。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坐落在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途经鲁西南,其南旺地段是个制高点,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水浅难以航行,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宋礼、白英利用大汶河水源丰富和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的条件,在坎河口修筑戴村坝截住大汶河的水,又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80余里长的小汶河引汶济运,才使得南旺段运河有了足够的水源。

  这段运河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口对岸砌石堤,并建造了一个鱼嘴形的石拔(分水尖),这样不仅能防止洪水冲刷,而且可调节南北分水量。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同时,宋礼、白英又根据地形设置水闸,科学调节水量,保证了南北过往船只的顺利航行。宋礼、白英还利用运河两岸的洼地创诸湖,建斗门(当时叫“水柜”),以调节运河水量,逐渐形成了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等湖泊。夏秋水盛时,通过斗门将洪水泄入湖泊,冬春运河水量不足时,再将湖水放入运河,以补运河水源的不足。这样,既减轻了小汶河下游洪涝灾害,又能使得枯水季节的运河航行不致中断。

  毛泽东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也曾发出由衷的赞叹,称白英是“农民水利家”。

  然而岁月无情,随着古运河的改道和“文革”的破坏,建在分水处的龙王庙渐趋萧条,其他建筑物也多有倾颓,现仅存禹王殿、宋公祠、关帝庙、观音阁默默地站立在运河故道旁。

  千万不要说她“其貌不扬”。其建坝设闸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以及我国兴建的葛洲坝工程都有相似之处,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具有永恒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她还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了500多年。她无疑是大运河上最为闪光的亮点之一。直到今日,大运河水的丰枯依然以南旺为界:南旺以北,一直到天津都是枯干的,只有故河床依存,有的河段只剩下泄洪和充当污水沟的功能;南旺以南,则水量依然充足,河面宽阔,运输繁忙,上万条运输船只日夜航行其间,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准确地说是随着梁济运河段等工程的建成,南旺水南丰北枯的现状将彻底得到改变。

  站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群前,我心中感叹: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雅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而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雅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都已成为历史陈迹,惟独京杭大运河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南水北调会使大运河活得更美好,流得更顺畅!

  穿过黄河

  北国之春,凌汛期已过,成片的冬小麦为鲁北大地平添了几分新绿。黄河在春风的吹拂中欢快地流淌,河水轻轻地拍打着位山浮桥的铁船,静谧祥和中蕴含着无限生机。

  我们来到这里时,穿黄工程已经结束。

  东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自黄河南岸的东平湖至黄河北岸的输水干渠之间的一段输水工程,位于山东省东平和东阿两县境内,黄河下游中段,地处鲁中南山区与华北平原接壤带中部的剥蚀堆积孤山和残丘区,全长7.87公里,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控制性项目。其中,南岸输水渠段包括东平湖出湖闸、南干渠,全长2.54公里;穿黄枢纽段包括子路堤埋管进口检修闸、滩地埋管、穿黄隧洞,全长4.61公里;北岸穿引黄渠埋涵段包括隧洞出口连接段、穿引黄渠埋涵、出口闸和连接明渠,全长0.72公里。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使东线工程具备向河北省、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

  建设者的故事被深深地封在这个隧洞中。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的水利工作者就开始了对东线穿黄隧洞的勘测设计工作,单是为了寻找这条路线,就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他们为东线穿黄工程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1986年,当穿黄探洞工程刚刚开工时,来自一家施工单位的班美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他已经在这里默默守护了20多年,他的孩子也大学毕业了。穿黄隧洞是三代人的期盼和两代人的守望,他们已经把自己浓浓的情感倾注其中。

  多少岁月,人们守望着这条隧洞;多少风雨,广大建设者为之奋斗,甚至把一生奉献在这黄河岸边。如今,东线穿黄隧洞已经贯通,但建设管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南水北调出东平湖后,分成两条路线输水。其中一路穿过黄河,去往天津;另一路,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达烟台和威海。考察穿黄工程以后,我们沿着济平干渠与黄河并行,取道济南回北京。

  一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史。从鲧“堵”禹“疏”到后来的“调”,从单纯的防洪除涝到兴利除害再到综合治理,从靠天靠地祈求龙王佑护到人水和谐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等等,治水理念、治水措施都实现了巨大飞跃,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历史上因为洪灾人葬鱼腹、因为旱灾人吃人肉的惨景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国家日益安泰、人民日益幸福。

  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甚至是看得见的事实。

  后记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其特点是“水往高处流”,无论是目前使用了亚洲最大的水泵,还是将来调度亚洲最大的泵站群,技术上都不是问题,我们的水利人完全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最大的难点在治污,因为必须借用原来的大运河航道和沿线的几大湖泊,但那些航道和湖泊已经被污染了。

  南水北调工程从一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十分重视治污问题,确立了“三先三后”的原则,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确保南水北调在水的调配和使用上真正实现它的综合效益。

  2001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发布。

  2003年10月2日,国务院批转南水北调办等部门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施意见。

  2003年10月1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分别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各负其责。

  2010年11月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治污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考核工作以实现2013年年底前,输水干线全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为目标。

  如今,我们已能看到南水北调东线治污的效果。 江苏、山东两省“壮士断腕”,铁腕治污,效果显著。我们一路上看到大运河沿线绿水盈盈、绿草萋萋就是最好的说明,曾经的脏乱差、臭味熏天不见了。曾经因为水质问题,天津、河北等地经过了从不要东线水到要水的过程,这过程的背后,是江苏、山东两省铁腕治污的最大效应。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对缓解中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治污,成为当代治水的最高境界,也成为“水往高处流”的重要标志。目前正在施工的东线工程计划在2013年全线通水,但治污任务依然繁重,然而我们相信,考核目标届时一定会实现。

  自古依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由高山走来、向大海流去的长江,从此将跨上“水往高处流”的征程。这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又一个创举。

  其实,“水往高处流”不仅是对治水理念、方式、措施的提升,一个人的进步、一个家庭的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复兴也大都如此。(赵学儒)

  (摘自《奇迹就这样诞生——中国作家南水北调东线行》,程殿龙、黄传会主编,作家出版社2013年即将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