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和邓小平:长期共事相知甚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30日16:33 宋毅军

  “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这是刘邓麾下的战地记者用形象语言概括的两人亲密关系,道白了刘邓难以分开的特殊历史现象。在《邓小平文选》(全三卷)收录的222篇文章中,只有两篇是纪念个人的,而且都是写给刘伯承的,这就是1942年写的《庆祝伯承同志五十寿辰》,1986年写的《悼伯承》,就像《悼伯承》中写的“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

  其实,两人不仅是年龄,而且在经历、性格、爱好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刘伯承生于1892年,年长邓小平12岁。按中国习俗讲,两个人相差一轮都属龙。后来的革命岁月印证:这是两条真正令中国人骄傲的威猛巨龙。在两人相遇之前,刘邓虽然都是四川(刘家乡开县现属直辖市重庆)人。但是,刘20岁时就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6年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所以,当16岁的邓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时,刘已是被誉为“军神”的“川中名将”了。而当邓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被誉为“油印博士”,于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刘也于1926年在国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几乎同时走上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军事家的道路。

  此后,1926年邓小平去了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刘伯承在1927年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后于年底也到了莫斯科,进入高级步兵学校,随后又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军事理论。1930年前后,邓等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和龙州起义。不久,刘也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此前,邓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任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处理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可以想象得出,这时彼此之间已经有了耳闻。

  …………

  (摘自《党史博采》2012年第12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