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是用来咀嚼的——读散文集《微生活——什物小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1日08:18 周 刚

  生活里总有很多事情耐人寻味,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沉思。比如,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大时代,但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却是微博客、微电影、微阅读、微旅行、微生活……“微事物”受到追捧,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趋势。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创造着速度传奇,但是人们却越来越向往和追求“慢生活”所带来的格调与品质。品读赵培光的散文集《微生活——什物小品》,我们对“微”与“慢”的感悟又加深了一层,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也更细致了一些。在赵培光散文的照亮下,很多已经模糊的往事又一次变得清晰起来,很多已经不再关心的事物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已经丧失感动的东西变得温馨起来。

  赵培光的散文少有宏大叙事,或是文蕴磅礴。他的散文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归纳起来是三个字:一字曰“小”。此处的“小”除指其散文短小外,更主要的是说他文中所及之物,皆如打火机、核桃、戒指、跳棋之类,体积不大,分量不重。但在其文字里,“微”不是把生活简单化,更不是把生活“碎片”化。在一些人看来,“微”来自于“快”。“微”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因此“微”显示的是人们日益浮躁的情绪。而在我的理解,所谓“微”并不是现代人寻求适应的一种方式,而是现代人寻求“超越”的一种方式。“微”不仅提升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延长着我们的生命长度。赵培光手中那张从未用过的净月潭《车辆入园年票》,不仅仅是小小的物件,它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态度和生活向往;《藏书章》说的不仅是一方小印,而是赵培光的知识与智慧,追求精神财富的志趣;《朝鲜筷子》代表的是其与人为善、互助互暖的处世哲学;《股权证》是其期待生活富裕的一面“镜子”;《咖啡杯》为父女的心灵交流和亲情互动搭起了温馨的桥梁。

  在人们追求大生活的时候,赵培光专注于小物件颇不容易。大,容易让人关注,容易激发热情,也容易催生改变。而小却容易被忽视,容易被遗忘。但散文集中涉及的100多种小物件却告诉我们,赵培光是一个有心的人。他能够专心于生活每一次细微变化,并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喜悦快乐,他的世界是丰富与美好的。《水杯》里,赵培光把女儿淘汰下来的钢质水杯带到办公室,却使他“喝水时间和次数就规范起来,也郑重多了”,“再有几位聊天的对象,竟觉着自己添了几分沉稳,甚至添了几分优雅”。在我们的生活中,睹物思人者常有,“物久生情”者也有,但因物而变者却不多。学会品味生活细节带来的快乐,人的生命就会在无意间得到延长。

  二字曰“俗”。在赵培光的文中没有特别雅致和贵重的物件,更多的是生活日用之物。他是一个绝好的厨师,却并不以把海鲜山珍烹饪成佳肴为本事,而是尽心地把白菜土豆茄子这些家常菜做精做绝。赵培光算是专门料理家常菜的名厨,“凡俗皆入眼”,而读者则会从俗人俗事俗物中撷取精道感悟,在自然流畅中感受智慧。《窗帘》从家里普通的窗帘,想到了人们心里的“窗帘”;《储蓄锁》从小小的储蓄锁,想到了“不断地攒下去”的“常人和岁月”;《花格衬衫》让人们想到了穿衣的人,以及不同服装代表的不同时代。我总以为,写文章还是通俗好,容易懂,能够做到老少咸宜,使阅历少些的读者从文中看到物件本身的美,阅历多些的读者则能够看到物件背后的理。能让不同的读者各取所需、各抒其情,岂不是作文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当然,好厨师手里的绝顶美味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必须忠实原料的特色和味道。也就是说,不管如何加工,土豆茄子必然还是土豆茄子的味道。二是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还要做出比原料更为丰富、令人惊喜的“后味”。赵培光说物,两个层次的味道兼备。《门镜》最先道出门镜“带给人们极大的防患于未然的便利”的原味。随后,话又深入一层:“我每次访邻拜友,最怵的是那门镜”,因为“门外的人几乎成了罪犯,战战兢兢的,接受着有声或者无声的、有情或者无情的审问”,而我“不愿受审!”一下就写出了角度独特、极具深意的“后味”。赵培光说,“什物价值,只有在专长或偏爱它的人手里才能显现”(《鲤鱼印石》),印证到他的文字里着实贴切。

  三字曰“平”。对于那些习惯了“文以载道”的人来讲,赵培光的文字有些“白”,甚至有些“没劲”。赵培光是驾驭文字和修辞造势的一等高手,但我们却很少看到他刻意雕琢语法修辞,很少说那些有深刻哲理的话。赵培光散文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无技巧。在《风铃》里,朋友送来一串风铃,“我在寂寞的时候,偶尔会用手逗一逗它。它有声响了,朋友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或者身后,内心里也就不再寂寞了。”正是在这些“无味”的字里行间,总有浓烈的情感流淌出来,像厚重的海绵,表面看上去似乎已经干了,但里面却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水。

  赵培光的散文很符合我的审美习惯,作者认认真真地揣摩思考,落到纸上的却是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读者轻轻松松地读下去,却能在不经意间寻找到一丝额外的惊喜。像《跳棋》,“我为女儿有了自己的棋路深感慰悦”,于是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学习也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结果他得到的只是女儿的白眼,只能又老老实实地下棋了。如同下棋一样,文学要带给人美的享受。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冥思苦想、愁眉苦脸,甚至苦大仇深,还能美得起来吗?《扑克》里,赵培光用平淡的笔调谈论打扑克的经历,还详细介绍了如何玩一种叫“摆十二月”的扑克游戏,像闲散朋友一起消遣聊天,没话找话。但在文尾,他写道:“每到除夕夜,都会在母亲的注视下,很虔诚地把这一套做完。哦,还真有十二个月一通到底的年份,母亲的喜悦远远胜过了我……”读到这里,懒懒的心不由得一暖。(周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