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百年英租界历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1日08:05 袁 强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至今仍灼烧着我们的神经。刘公岛,曾经承载着中国海军辉煌的记忆,也因中日甲午海战而成为民族的屈辱。当国人还沉浸在屈辱和悲痛之中,1898年,英国人来到了刘公岛,强行租借威海卫,从此威海卫开始了长达32年的英租界历史。

  32年于威海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32年的租界历史,对于威海人却是不可磨灭的。近日面世的《租界!租界!——历史,英国人在威海卫》是国内首部关于英租界威海卫的长篇文学作品。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以“先生”为代表的威海士绅和百姓,面对英国人的长驱直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自己世代生存的土地,进行顽强的斗争。当租界已成定局时,西方先进的文明与古老落后的威海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生”第一次见到了柏油马路,第一次喝上了汽水,第一次看到了明亮的灯光,第一次登上了英国军舰,第一次看到了电报等等,一切的一切强烈地刺激和震撼着“先生”,对于西方文明开始慢慢地融入和吸收,开始开办洋行,与外国人做生意,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子送往英国,不自觉地卷入了西风东渐的浪潮之中,在迷茫中寻找着救国的力量和真理。“先生”、花儿、少爷、小姐……通过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为我们打开了英租威海卫那尘封百年的历史。

  由于当年英国撤离威海时将所有的档案资料全部带走,这段租界历史成了威海历史的一个盲点和空白。为了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威海市档案局历时6年,4次远赴英国查找,共带回了3万多页复印件和两千多张翻拍的历史照片,才开始让英租界威海卫32年模糊的历史变得清晰,填补了人们关于这段记忆的空白。作者徐承伦作为威海人,对威海卫有着一种天然的情怀,看到这些史料,内心深受震动,又历时4年,数易其稿,完成了这部关于威海卫租界的文学作品。

  末代帝师庄士敦在书中大放异彩,这位深深痴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洋儒生,从踏上威海这方土地起,便恍若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妙梦境。在他看来,威海卫便是中国传统的缩影,是他梦寐以求实现中国儒家治政的理想之地,他宣称“在这里,要为儒家思想的生命作最后一搏”。他驻留威海16年,深深眷恋这座城市,对威海的感情在他辞别演说中溢于言表:“你们将来会得到一位比我能力强的领导人,但我自信你们绝不会遇到像我那样对威海卫有如此深厚感情的领导人。”

  庄士敦也对威海乡间老人怡然自乐、含饴弄孙、夫妻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境深深陶醉和向往,这位洋儒生对中华文明有着独到的真知灼见,也深深地忧虑中国的未来。“如果在以后的变革中,中国逐渐轻视并放弃她几千年来赖以依靠的支柱,如果她使自己所有的理想、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全盘西化,她的确会变得富有、进步和强大,甚至会成为世界之霸,但她也会因此而丢掉更多优秀而伟大的品质……”通过本书,我们也能了解到庄士敦在威海卫那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辉煌伴随着屈辱,英国人当年如此看重威海卫,曾经梦想着把这个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海滨城市打造成第二香港。他们办医院,开教堂,依村董治理乡村,注重法制,为古老的威海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所以在收复威海卫的过程中也改变着威海卫旧有的观念和思想,黑暗中孕育着黎明和希望。今天,我们更应该重温那段历史,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正如学者吴稼祥评价说,太多忌讳的沉默造成了我们太多愧疚的失忆——《租界!租界!》的价值,不仅在于裸露出“尘封”的历史真相,且触碰到一个真理——比租界更糟糕的是恶治。英国人给威海卫人带来国仇的同时,也带来了善治;威海卫人接受英式体制的同时,也弘展了东方文明的魅力。(袁强)

  (《租界!租界!——历史,英国人在威海卫》,徐承伦著,重庆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