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永恒的基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1日07:58 米 婳

  重读理查德·道金斯的经典之作《自私的基因》,仍为自然界独特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形式及其背后的基因力量所吸引。

  之前有过口误,说动物表面上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利己性的,这样是为了族群更好地生存下去。而这种说法其实又落入了“族群利益说”的窠臼。如果说为了谁,那也是为了基因自身的稳定长存和永恒流传,因此才说基因是自私的。

  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对自私的定义是行为上而非主观意识上的,所以道德主义的朋友们稍安勿躁,希望也能静下心来去书中感受理性的微妙的关于基因的描述。何况,感受不到或矢口否认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了。任何一种生命形态,当然也包括人类,对于基因而言都是它们的基因机器——虽然我们人类的大脑已经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虽然人类已经进化到有自我意识,并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做出行为。基因赋予了人类生命和智能,我们若反过来不承认其主导性,是偏执和非理性的想法。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基因决定论者,我知道人类与其他生命形态的差别所在,面对基因,大脑的发展不是毫无力量;而我们也不会看不到基因的存在和力量。

  基因的“利他行为” :事实上,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许多利他互助的动植物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带有自私的目的——而这正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表面的利他行为实际是因为可以促进个体的繁衍和基因的生存。相互利他行为的本质,其实是在遵循“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原则。举例子比较清晰:

  觅食的鸟群中有一只首先发觉了捕食者,它可以自顾自飞走而不警告它的伙伴。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会因为惹人注目而吸引老鹰的攻击。因此它要发出警告,好让伙伴们跟它一起飞走以避耳目。从表面上看,发出警叫声的个体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但如果它不报警反而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危险。

  而瞪羚的跳跃行为则不是发给其他瞪羚看的信号,而是做给捕食者看的。当然,它也影响了其他瞪羚的行为,使它们得知讯息而逃跑,但这只不过是附带发生的后果。瞪羚的这种跳跃行为,主要是想让捕食者知道它有多强壮而“劝”其捕食其他瞪羚,因为捕食者往往挑选那些看来容易捕获的、年老体弱的动物。

  基因与博弈论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基因保护其安全长存的选择和谋划。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任何偏离稳定策略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这种稳定策略往往就决定了族群中个体的生存形态,决定它们与其他族群个体发生冲突时所采取的斗争或避险方式。比如,鹰和鸽子、狮子和羚羊的碰面中,鸽子和羚羊会采取逃避的方法。

  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同物种成员之间有互利行为,这种互利关系叫做共生现象。不同物种的成员往往能相互提供许多帮助,凭借各自的“技能”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基因在进化上所采取的稳定策略。所以,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应该是“稳定者生存”。

  关于觅母:人类是如何进化到今天这样拥有基本的道德意识和心理意志的呢?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到“觅母”——人类星球上新型的复制基因。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人类很可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有亲缘关系的小规模群体中。亲属选择和有利于相互利他行为的选择很可能对人类的基因发生过作用,从而形成我们的许多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大脑思维。脑子是觅母的宿主,也是传播觅母的工具。而觅母的出现和进化则带来了人类不同于自私基因的能力——自觉的预见——这也是我开头所说的大脑或曰神经系统的力量。对此,作者认为,“我们自觉的预见能力能够防止我们纵容盲目的复制基因干出那些最坏的、过分的自私行为。我们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甚至讨论纯粹的利他主义——尽管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和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其实,作者所说的并不指涉人类情感和意志,并不涉及有意识的动机——既然无意识又如何有善与恶、对与错?就像道金斯自己也说,其实《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更好的名字是“永恒的基因”。或许是因为人类已经进化到拥有自我意识和意志,所以我明知道自己也是基因控制的机器,但却并不感到无奈和无能为力。(米婳)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