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类资料的编著,一向是中国历史研究史的难题。在史学家看来,一部理想的通史著作,总以“通贯”和“周赡”为最高目标。但是中国历史横贯上下五千年,史料多如牛毛,要在区区数十万字的篇幅里,做到“通贯”而又“周赡”,实在难度极高。 “通贯”、“周赡”难以两全,这实在是通史著述难出精品的一个主要因素。
史学家顾颉刚曾说:“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仁传为美谈。他的国学基础深厚,但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白话本国史》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它是吕思勉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它的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时期的中国历史。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白话本国史》的主要特色。《白话本国史》渗透着作者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正如王家范所说:“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周静)
(《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