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自己海洋疆域的世界大国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目标。中国,这片长期被囚禁的黄土大地总算醒过来,发出了吼声。敢于正视,需要的是勇气,既然压迫和屈辱来自海上,那么光复和雄起也必须在海上。
这时,酝酿中的一项国防工程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就是为洲际导弹提供试验靶场。197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提议用“长征2号”为动力火箭发射洲际导弹,只有做到这点中国才算真正拥有了战略武器。当时,苏联拥有洲际导弹1398枚,美国拥有1054枚,而中国还在探索中。
可是这个议案存在一个难点,就是靶场放在哪里?
这之前,中国西北大漠无人区承载了原子弹、氢弹试验场的重任,也承担了近、中程导弹试验,但是洲际导弹试验区间距离最少也要超过8000公里,中国幅员虽然辽阔,但无论在哪个点上丈量也没有达到8000公里以上的空间跨距。惟一可选择的,只有大洋,也就是公海。
靶场放在公海上有着太多的困难。首先,必须对8000公里之外的海洋有一个透彻了解。其次,须有一艘或几艘能够担当此项任务的科研工程船。同时,还要考虑到海上强国和周边国家构成的威胁以及节外生枝。但在当时,中国海军连冲破第一岛链的记录都没有,更别说走向大洋,去建设并维护一个高端科技试验场了。何况这次中国试验的洲际导弹各方面指标都很高,射程近1万公里,飞行高度超过1200公里,速度达到每秒7公里,从发射到命中目标只需30分钟,被外界称为“一瞬间”,因此对捕捉溅落目标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案一经出台,有关各方立刻落实。国家海洋局仅用时两年半,耗资250万元,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5号”。准确地说,这是一艘改装轮,前身是波兰巴黎公社船厂1966年下水的货轮,在中国注册的是“长宁”号,也是当时中国交通部运输公司中船龄最短、性能最优越的万吨级远洋船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导航仪器。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实实在在的海上科技摇篮总算有了。从1976年起,“向阳红5号”先后4次赶赴南太平洋进行了运载火箭溅落区勘察,可谓功勋卓著。1978年12月“向阳红5号”进行了耗时1年的第二次改装。
海军奉命组织了一支由18艘舰船组成的海上特混编队。编队下分4支分队:测量船编队、溅落测量船编队、两支驱逐舰编队,总吨位达到17万吨。
1980年5月1日,特混编队从舟山港起航,中国海军开始了首次穿越第一岛链挺进南太平洋的尝试。浩浩荡荡的船队中,“向阳红5号”为旗舰,任务是保障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区发射运载火箭顺利进行。
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任务需要东西横跨地球50多个经度、4个时区,南北穿越40多个纬度,经过4个台风生成带,往返航程8000多海里,中途不停靠任何码头。
5月18日,远洋特混舰队到达预定海区。10时0分23.302秒, “东风5号”洲际导弹从内陆酒泉试验场升空,飞行29分57秒后,命中太平洋预先设定的靶心。5分20秒后,海军飞行员协同潜水员赶到溅落点,将火箭数据舱打捞出水。与此同时,4艘测量船向指挥部报告落点位置。经计算,落点误差为250米,远低于导弹研制部门提出的2000米误差指标。对于飞行9070余公里的洲际导弹来说,射击精度相当于一箭命中千米之外的蚊子。
从此,中国战略防御能力范围扩大到全球任何一个目标。中国海军也用行动证明,能够胜任保卫世界和平的使命。
海事兴,万事兴,民族兴。振兴了的中国不再是谁都能捏的软柿子。
海洋权力逻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当年“日不落帝国”舰队可以从海上肆意入侵中国,可以无视中国主权长期霸占香港,凭借的是什么?今天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不”,可以让“铁娘子”折腕而归,可以迎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凭的又是什么?今天回过头来看历史,一切因果关系都明朗化。
让人多少得到些安慰的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尝试改革的阵痛后,思维方式出现颠覆性改变。人们通过与外界比较,看清楚自身在海洋观念上存在的差距,自省原由,拨乱反正,积极行动起来。
1983年6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
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海军、国家海洋局联合行动,首次赴南极进行考察,并建立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1984年11月22日6时30分,考察编队从上海港出发,踏上了开辟中国通往南极的遥遥航程。编队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组成,代号为“625”编队。队伍中包括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308名海军官兵以及国内媒体记者。
1984年12月26日,编队越过盛行西风带到达南极乔治王岛民防湾。这里是世界上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地区,8级以上大风每年平均有300天,沿海地区地面风速经常达到40~50米/秒。通过50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1985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落成典礼在洁白的冰雪世界里举行。橘红色的长城站前,考察队员和海军官兵列队在暴风雪中,南极上空回荡着中华民族发出的庄严誓词。
长城站正厅里悬挂着郑和下西洋的大幅油画,门口巨大的铁锚上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8名官兵首次赴南极纪念”,如此凝重的氛围,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国际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主席诺克斯教授曾说,“我们正逼近一个经济利益,随后是政治利益主宰南极一切活动”。从科考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看,南极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高点,其中前三个点已分别有美国、法国、苏联在上面建立起科学考察站。留给中国的,只有一个机会。
从1984年到2005年,中国极地考察从零开始逐步形成了“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三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共组织了两次北极考察和五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2005年1月18日3时15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突破极限首次登上了号称“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冰穹A(Dome A),竖立起“华夏苍穹”纪念碑。至此,南极洲四个必争之点上都留下了人类征服的脚印。即: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2012年4月7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完成了第28次对南极的综合科学考察。这次考察共历时163天,总航程2.8万余海里,其中在极地冰区航行3900多海里,按计划完成了原定的“一船三站”科考任务。
“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我们应该有雄心征服海洋。”这是在海洋另一隅的世界船业巨子董浩云先生针对落后中国发出的声音。
回眸当时国情,漫长海岸线上分布着95个海湾港口、河口港57个、渔港700余个,加上地图上不注明的军港,大大小小港口有1000多个,从这些港口出发,可以顺畅抵达世界任何港口。但这些港口的利用率又是怎样呢?有资料说,中国所有海港的年吞吐量加在一起,才相当于荷兰鹿特丹一个港口的年吞吐量。而荷兰的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相当于中国一个犄角。
在大多数国人的概念里还有一个错误理解,就是只有临海国家才有条件开展海洋运输业务,没有海,这项事业就无从说起。然而事实是,在全世界29个没有海的内陆国家中,有9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远洋船队。最典型之一就是欧洲国家捷克,它没有一寸海岸线,更没有一处出海口,但是1/3以上的国民收入依靠的是对外海上贸易。捷克人的微笑似乎在说,蓝色革命,早就催生了全球化远洋竞争,只有觉醒者,才配生存。
好在中国还有董浩云、包玉刚等老一辈“赶海人”扬起风帆,使中华民族这条古老的航船得以续上香火。1961年10月28日,中国“光华”号远洋轮船首航印度尼西亚,这是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轮出海,新中国远洋船队从此诞生。现在,欧洲至远东航线上最大集装箱货轮“香港快船”号的长度已达到320米、宽43米、速度25节、载箱量7500标箱、载重量10万吨。2007年中国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建造的“超巴拿马型”大型集装箱船“新亚洲”号,船长有334米、载箱量8530标箱。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连续6年实现20%以上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海上运输承担了95%的国际贸易量。进入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但是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一如老话所言:“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2008年12月7日,中国上海远洋公司所属6万吨级 “振华4号”货轮行至亚丁湾水域突然遭到索马里海盗劫持,双方遂展开交战。一方手持自动化武器,一方手持高压水龙头和啤酒瓶,经过4个多小时对抗,中国人终于等来了多国海军的护航舰艇。不过,“振华4号”虽然侥幸逃脱,也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保障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安全。这之前,中国都是依赖他国海军维持航道安全来延续远洋运输。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国际公用航道上采取“逃票”的方式为生。
有统计表明,在这条航道上每天有140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当中60%是中国籍船。对于中国来说,马六甲是名副其实的“咽喉要道”。如果一剑封喉,中国海运业将走投无路。作为马六甲海峡前端,印度洋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同样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印度学者哈里·萨德撰文分析:“可以说在印度洋,中国将面临比其预期大得多的挑战。”每年有1000多艘中国船舶要经过亚丁湾出入红海、地中海,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命再次将中国海军推上历史潮头。
2009年元月,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视下,中国首次派出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至2011年,中国已经向亚丁湾派出了8批护航舰艇编队,保持着常态化舰艇编队驻守巡逻护航,而且将延续下去。算起来,远赴4400海里外的非洲之角完成作战使命,对于中华民族已经是15世纪的事情了。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这让人想起明朝太监郑和,他带领舰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东非海岸。但数次航行后,中国的蓝水海军时代就终结了——紫禁城里的保守势力认为中国没有理由进行海外探险。但现在,郑和又回来了。”
沉默了600年,中国海军终于又展现出与其大国地位相符的军事实力。
不过,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拜克曼说过这样的话:“得不到实力支持的政治理想,好像没有什么存在价值。”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而言,中国海军还面临着许多考验,并不都是“打海盗”。拿“工业血液”石油举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专家估计,按可供储量静态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21种难以满足需求,有5种将严重短缺,包括水、煤、电、石油、土地……今天,谁控制了石油,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对国际能源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增加,专家预测,未来数年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那么,中国就真的是一个贫油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中国沿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我们却无油可用,依赖进口,原因何在呢?
解释这个问题再次牵出国家的国力、海军实力、全民海洋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难题。正是这些棘手的因素,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南海成为随便一个国家的盘中餐;看着那些航空母舰、电子侦察船如入无人之境;看着周边国家依托强国势力掠夺性开采资源;看着菲律宾召集周边10个蕞尔小国开会瓜分南海而将中国排挤在外。截至目前,南沙群岛范围内230多个岛屿、沙洲、礁滩中,中国仅控制了8个岛礁(6个岛礁解放军海军驻守,2个岛台湾军人驻守),其余全都处于失控中。有资料统计,目前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700口,发现含油气构造300多个、油气田200个。1999年,年产石油量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2003年南海被非法开采石油达9000多万吨,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两年的产量。而在这片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上,始终没有一座中国井架,没打出一桶油。每当这个时候人们总是爱问,咱们的海军干吗去了?检阅的时候不是挺威武雄壮的吗,怎么一到该派用场的时候就不见了?
“海洋蕴藏着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是美国休斯敦大学一位教授在2007年4月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研讨会上的开场白。但谁都明白,即使弯腰捡起一颗马铃薯,也需要长着强有力的手。
1987年2月,联合国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4届海洋委员会年会,会上决定在全球海平面建立统一编号的海洋观测站,中国的任务是在南沙建设编号为74号的海洋观测站。南沙永署礁,从此进入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由此也引发出一场争夺海洋主权的中越“南海之战”。战后,中国海军和建设人员用时一年多,让高潮时只有桌面大的礁石变成了可以停靠护卫舰的人工港池。1989年8月2日,海洋观测站落成典礼在天涯海角举行。这一次,中国既完成了联合国海洋委员会科建项目,又挫败了周边国家的险恶企图,可谓一石双鸟。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加快了对南海的管理及开发步伐。2012年5月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首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水域首钻成功,它表明中国已经拥有了独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能力。同时,中国政府也正在投入资金加快设计打造航空母舰,组建一支能够长期驻扎远海执行战略任务的航母舰队,并有计划地加紧在南海实施战略布局。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市人民政府设在西沙永兴岛。此举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海洋主权的态度,以及迎接“海洋新世纪”挑战的决心。
说到保卫南海,想替守卫在那里的官兵多说几句。社会上始终在埋怨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时的懦弱态度,但是对那里的情况并不很了解。比如大陆到海岛的距离是多少,岛上生存有多少困难。有一些答案是可以从地图上找到的,可是那并不是全部。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说的是,一位海岛英模到大陆作巡回演讲,讲到岛上给养困难,通常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罐头,带叶子的蔬菜经过海上长途运输到岛上就烂了,只能运送萝卜之类的耐放性根茎蔬菜,他出了个题目,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从大陆运送一船土豆到南沙群岛后会怎样。回答众说纷纭,有的说土豆发芽,有的说烂光了,但是英模说出来的答案让所有人出乎意料。他说,当运输船靠岸打开舱盖,眼前看到的是白茫茫一片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缓缓蠕动的景象,仔细一看,是成千上万的蛆在爬动。原因是封闭、闷热的船舱,加上精挑细选的土豆,正好给蝇卵繁殖提供了营养温床。他又说战士们并没有丢弃这些生蛆的土豆,而是用海水洗干净,削去表面一层收藏起来,继续食用。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要么继续等待下一次给养到来,要么绝食饿死。这就是现状。遥远的南海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海军来说,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南海主权,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错综复杂的问题,读懂了海军,也就读懂了南海。读懂了南海,也就读懂了中国。
值得庆幸的是,进入21世纪全人类迎来了海洋大发展的全新时代,走向海洋的洪流中也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并且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古老民族正在走出拿破仑的咒语,再一次扬帆启碇……(崔京生)
(《海洋志》,崔京生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