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向社会的一个窗口,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声势上可谓颇具规模。参演作品形态多姿,面貌多样,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可喜的回归特点。创作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倾诉当代青年人对社会、他人、自我的深层体察,诠释他们对戏剧品格和艺术追求的执著坚守,接纳来自其他领域的艺术精品,塑造了新一代戏剧人平和、宽容、积极进取的群体形象,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中国戏剧的再次繁荣积蓄了不可小视的力量。
重视立意、结构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重视立意、结构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本届戏剧节参赛作品的重要收获。这与此前一些戏剧人热衷临场发挥、即兴表演以完成其实验性追求,以否定现有戏剧定义为时尚的做法有了明显区别。经由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创作者之手,经由他们或白描、或彩绘、或工笔、或泼墨的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我们重新看到了这一代人对戏剧传统的敬畏和景慕姿态,重新看到了戏剧与社会、人生、心灵之间的深层联系。
《国家的孩子》从题材看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段历史故事。但创作者却使用了现实与历史回忆交叉呈现的现代叙述方法,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古老而又恒久新鲜的有关“心灵”的意味。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遭遇灾荒,饥饿遍布城乡,南方地区的福利院人满为患。周恩来总理、乌兰夫同志和康克清大姐共同策划、组织并落实了一个特殊的营救活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敞开怀抱,在3年内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50多年过去了,这些长大了的孩子们踏上南归之路,开始他们的寻亲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自己从草原母亲那里接纳到的善良与温暖,最终转换为他们对亲生父母的理解、宽容与感恩。
《西望乐山》以抗战时期武汉大学西迁艰难办学的历史为背景,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生活在乐山的教授群落和学生群落的历史场景,歌颂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办学理念和人格执守。《青春百分百》一剧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巧妙地截取人生的三次毕业———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三个阶段的不同经历、不同遭遇展开故事、铺设矛盾、刻画人物,折射出年轻人与学校、家庭、社会生存环境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那一片红》 写老一辈革命者无愧无悔的人生选择对今天年轻人的影响;《大秦灵渠》写古代年轻人对爱情的坚贞与奉献;《水晶心灵》以一位汉族姑娘无偿为维族小伙捐肾的高尚之举为蓝本,推举了那种高尚的、健康的、快乐的、充实的人格境界;《青春交响曲》写大学生们在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碰撞与对话,以及他们青涩而阳光的选择。
这些立意、结构和人物形象处理,来自创作者对身边同学、朋友身影的捕捉,来自他们对于历史的梳理与触摸,也来自他们对自身生活和未来的积极思索。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这些对当代艺术来说显得略有生疏的字眼,在上述作品中被轻松而流畅地转化为单纯而通透的美学境界。当然,这种境界是以对生活复杂性的广阔把握为基础,是在对戏剧传统的不断认识和感受的积累中达到了升华。
创作姿态日趋理性和稳健
本届专业组演出中,年轻戏剧人在戏剧造型语汇的选择和提炼方面,少了很多离经叛道的艺术冲动。花样翻新的“花活儿”以及一些混乱、晦涩的舞台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踏踏实实的、规整的、明朗化的样式和形式处理。《西望乐山》《杨门女将之穆桂英挂帅》《不伦的审判》《最后的霸王》《那一片红》等作品,无论是在场景的搭建、语汇的选择,还是在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方面,都能看到创作者日趋理性和稳健的姿态。
《西望乐山》充分发掘了环境造型的角色作用,以虚实结合的传统方式打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魅力空间。全景式的舞台被分为五个区域:茶楼、办公室、宿舍、教授家以及舞台中间拾级而上的石阶。几个场景错落有致的纵横铺排,以其立体和完整营造了开阔宏大的气势,在这些场景中,竹制的茶楼桌椅、油灯、老式的拨号盘电话、古典的太师椅、茶壶和铜盆等,都以其逼真的特性给人以还原历史的感觉。两根由无数书本摞叠而起的柱子,次第站在石阶上歌唱的身着白裙的歌队也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感觉。尤其是灯光的运用,已超脱出照明的范围,扩充了舞台的时间和空间,带给舞台以丰富、流畅、灵动的心理感觉,尽情发挥了它凸显主题、刻画情境和营造气势的强大功能。
《杨门女将之穆桂英挂帅》虽然立足于主创对“肢体戏剧”的思考和探索,却没有像一些类似作品那样,弱化结构、节奏与叙事等元素。7位青年演员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演绎得如同水墨写意画一般。色彩、音乐、影像、光线、肢体动作等丰富的感官元素,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创造出了多个富有创意的场景和画面。《不伦的审判》遵循着“偶发戏”的路数,以那种具有鼓动性、通俗性,并无所顾忌的表演从每个角度向观众袭来。一系列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事件和话题,从舞台延续到了剧场,从而创造了一种脱离常规的戏剧空间。《那一片红》融现实与回忆的时空为一体,不仅使南昌新四军陈列馆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亮相,而且让那段血与火的激情岁月在新四军军歌雄壮、绚丽的旋律和热烈、浓重的影像中现身。《最后的霸王》以一系列具有张力、形式感和仪式感的独白、祭祀等表演,将戏中戏和戏外之人的情感紧紧地整合在一起。几出戏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形式与文本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结合。
对戏剧创作传统的尊重
与前两届戏剧节相比,第三届入选的国外戏剧佳作和根据其他艺术门类进行的改编之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没有一出是比较另类甚至是“看不懂”的实验作品。《为你疯狂》《今夜无眠》《永不凋谢的姐妹花》等作品,在大幅提升戏剧节含金量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以审美情趣的极大冲击。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年轻的戏剧人对观众的尊重,以及对戏剧创作传统技巧的尊重。
《为你疯狂》是一部享誉全球的经典音乐剧。1992年在美国百老汇问世以来,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上演并获奖,经久不衰,而这次中国版的打造,也颇为成功。作品完好地融汇了音乐剧各种魅力要素,充满幽默情趣的喜剧色彩、华丽的美国风格的格什温曲调、富有创新的舞蹈设计、考究的舞台装置、华丽的服装,还有那从头到尾极具吸引力的浪漫故事,都成为令观众疯狂的戏剧性因素,而最引人入胜的是剧中那些绚丽多彩的舞蹈场面。从车上一个个跳出来的可爱的舞蹈仙子们围住博比,欢快地唱歌起舞;洒脱利落的踢踏舞贯穿全剧,热情的爵士乐鼓点、银盘舞,甚至还有西部牛仔的“枪战”表演,都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另外,诸如以绳代弦,用锅和铁镐等生活用具为道具的演奏,让女人作为贝斯舞蹈的创意场面,还有展现波莉和博比一见钟情浪漫场景的双人舞等,将演出引入了一个个的高潮。
《永不凋谢的姐妹花》根据电影《沂蒙六姐妹》改编。讲述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烟庄的妇女们备粮食、做军鞋、烙大饼,准备物资支援前线、运送到前线的故事。剧作借鉴了电影的结构和人物,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造型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应该说,这些“他山之戏”,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视野,使我们的校园戏剧能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健康成长。(刘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