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4个月过去了,其间因为单位事情回去过3次,每次大约都是在月初或月底。第一次回去有些不愿意再来的想法;第二次回去心里却有了牵挂,而且牵挂的分量一日一日地加重,终于在第7日变成了一个沉沉的秤砣,再也无法摆脱的重量叫我迅速返回;第三次几乎是单位事情最繁忙紧张的时间,也是在繁忙中怀揣着空落的心情的几日,明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的往返的焦虑,再次的返回将再也不会回去了,以至于有了几分无法面对的寂寞。也正是这样的空落产生的寂寞,让我特别地注视起身边上下电梯的人们。4个月之前,这曾经是我最为难受的时刻,因为周围尽是难以插嘴的家长里短,诸如:今天吃什么?是三楼的包子还是一楼的自助?或是你的衣服啊她的头发啊……当然还有久居的城市令我难以理解的萨克斯声音。上班时在我途经的一处林荫道上,总有一辆敞开的红色汽车,一个中年人总是枯坐在后座上沉闷地吹奏,还有我每日中午散步的公园里,从假山上也会无意间传出来这种声音,我当时觉得做作得可以,现在,我忽然理解了他们的琐碎以及那两个萨克斯手,异曲同工地表现着他们的寂寞,也许是我此刻的寂寞以他们的形式衬托了出来!反正我是由衷地喜欢起这个我久居了的城市和周围的人们,亦如喜欢自己此刻的寂寞那样……
由此我知道了鲁院给予我的意义。它的给予应当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完成的。首先是鲁院院落里的那些大师雕像。3月的时候,鲁院的院落还是一片皑皑白雪,那些我并未走近和体味过的大师们,以塑像形式矗立在白雪之中。而此刻,他们却掩映在7月茂盛的密林之中。其间,我去看过几次,一次比一次觉得栩栩如生起来,感受到一种可贵的温良与谦和。然后,应当是楼下的大厅肃穆宁静的气息,是以鲁迅先生特有的画像传达出来的。接下来应当走进教室了,说实话让我一一说出那些老师的名字,我还要翻开课堂笔记对照。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所讲的课程,可以说都是丰富生动、别开生面的,有待日后对照笔记一一去回忆。倒是班主任和领课老师年轻的脸庞和严肃的声音,最初的不适应甚至抵触,到现在敲击键盘时觉得他们真好!正派严肃端庄!至于我的同学们,一言难尽的生动或隔阂,其实都是作家怀揣伟大梦想的特有方式……
总之,鲁院让我老夫又发少年狂,张开了敏锐的触觉,求知与求索,认识了自己和自己近乎麻木的存在方式。感谢鲁院!
(何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