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十二大,为什么一定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一大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大会宣告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十一大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能承担起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为实现历史转折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任务。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9月18日,十二大闭幕刚刚一周,邓小平便离开北京,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四川。途中,他介绍十二大的情况时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那时,许多外国人搞不明白,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名词,会成为中国使用率最高的字眼。他们恐怕更不明白,说到十二大,为什么一定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这是因为,在党的历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在是太重要了。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一些工厂停工停产,农村田园荒芜,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仅是一次会议,它已经成为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
(摘自李颖著《党代会现场》,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