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情结”之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18日15:05 刘金祥

  依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历史于国人而言不过是两种,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这两种时代,根据笔者理解的“清官情结”,前者是“清官出现了的时代”,后者是“渴望清官出现的时代”,此种理解显然使人悲怆和伤感。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空出世,“清官情结”也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就是“清官情结”的具象化人物。

  据《宋史卷三一六》记载,包拯“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也就是说包拯平素很少和人进行交往,更没有书信往来。由于“清官情结”作祟,后人把包拯加以神化和圣化,将其当成清官的楷模和廉政的表率。中国历史上可与包拯比肩的清官当属明代的海瑞。《明史·海瑞列传》载,明世宗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向嘉靖皇帝递上一封史无前例的奏疏。在这封奏疏里,海瑞一面谨守人臣的本分,一面大骂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他在谏诤时就已经买了一口棺材,准备“待罪于朝”,这说明他清楚他的奏疏绝不会令皇帝“幡然悔悟”,他这么做的结果肯定是死路一条。这件事的后果自然是海瑞被逮捕入狱,判处绞刑。但幸运的是,在海瑞还没被执行死刑时,嘉靖皇帝就提前死去了,他被即位的新皇帝释放出来。

  …………

  (摘自7月23日《学习时报》刘金祥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