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海防”与“塞防”之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11日16:22

  1875年,大清帝国的重臣们陷入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背景是近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的巨大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伊犁将军荣全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五十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塞防:李鸿章未曾宣扬过“放弃新疆”

  当时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这种定性背后,存有将清廷内部划分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两大阵营的意思。作此阵营划分之后,进而否定李鸿章,肯定左宗棠。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界限分明的“海防派”或者“塞防派”。参与此次争论的朝廷重臣,并无人提出放弃海防或者塞防的建议,其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时有限的财力条件下,应以何者为先。

  …………

  (摘自谌旭彬著《中国1864-1911》,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