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郑洞国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8月31日15:45 郑建邦口述 纪彭整理

  郑洞国(1903-1991年)出身黄埔一期,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他在抗战中声名显赫,却在内战中成为败军之将。1948年10月,正值盛年的郑洞国在东北名城长春被迫放下武器。郑洞国如何度过自己的下半生?郑洞国的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先生讲述脱下军装后的郑洞国。

  长春:最黑暗的岁月

  1948年的东北战场,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天下。3月25日,祖父“临危受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在之后的半年里,长春没有经历致命的战火,却遭受了比战火更痛苦的煎熬——饥饿,据估计,当年因饥饿而死的长春市民不下10万。

  祖父很少跟我们提及长春围困,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上世纪80年代,我在长春的东北师大读书时,吉林省的领导几次通过民革告知我,希望我能动员祖父回吉林看看,他不去。那样一个让他对长春人民满怀愧疚的地方,他回去怎么面对呢?

  祖父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算得上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解放战争中,像洛阳、济南这些名城都是他打下来的。在辽沈战役前,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曾经讨论过:“最好是动员郑洞国起义。”周恩来也讲:“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毛泽东最后决定“想办法争取他起义”,还叫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祖父写了封信。

  可惜当时长春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周恩来以老师身份写的那封信,祖父并没有看到。但是我想,即便他看到了,以他当时对蒋介石的忠心,大概也不会投降的。仗已经实在没有办法打了,部属们就只好瞒着他与解放军接洽放下武器,祖父由此勉强算投诚了。

  …………

  (摘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16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