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工程 >> 正文

种麦者(周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30日14:32 来源:文艺报

  我去找郭元亮的时候,他正在回家的路上。郭元亮曾当过28年的支部书记,搞了40年的小麦良种培育。他所在的山东寿光北洛镇北徐村一度成为全国 高产粮种植技术的集散地,郭元亮也成为人们眼中的“小麦良种专家”。他业余时间爱写诗,喜欢文学朋友,曾帮助过从省里来寿光改造的右派作家肖明,从支部书 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将种麦的情怀直抵诗歌,出版了一本诗集叫《绿潮颂》。

  1 郭元亮怀里揣着一个袋子,两拃长短,小心翼翼很金贵的样子。74岁的他弯腰弓背,躲避公共汽车上拥挤的人群,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揣着一个婴儿。上车后,坐在 司机后面的一个长头发男青年赶快站起来给郭元亮让座。于是郭元亮就坐在了公共汽车司机后面的很安全的位置。这是2006年10月的一个下午。

  这趟公共汽车从县城跑寒桥镇,必经郭元亮住的北徐村,确切地说是经过北徐村的那条生产路,生产路两边各有一溜大杨树。北徐村的这条生产路与市里 的其他生产路不同,村民们管这条小路叫做“总理路”,说是朱镕基、温家宝、姜春云这三位总理级人物都从这条小路上走过,都是为了来看北徐村村支书郭元亮种 的小麦。郭元亮选择这条生产路回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郭元亮每次都喜欢从这里过,这里会勾起他很多自豪感。人生有自豪感才会有奔头。

  坐在车上,有人问他:“郭书记,您又去买种子了?”他笑着点了点头。郭元亮觉得,一个村里的带头人,就要对村民负责,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让老 百姓有饭吃。提高粮食产量,靠科学种田,首先要有良种。郭元亮对两委班子成员说:“只要把省内甚至全国对路的良种弄到手,事就成了一半。”

  几年前,郭元亮要去淄博买小麦种子,恰好村里一位叫郭刚的村民开着拖拉机去淄博买焊条,为了省路费,郭元亮坐着他的拖拉机一同去。走到淄博一个 叫周村的地方,司机开着拖拉机走错了门,进了一家门口很小的单位,往外倒车的时候,郭元亮的腿被撞了一下,一看没出血,他也没在意,一心想早一点买到种 子,就催促司机继续走。到傍晚买上种子,郭元亮的腿都肿了,去医院检查,是粉碎性骨折。晚上,天凉了,周村的人看不过眼,给了他一件棉大衣铺在拖拉机上, 将他拉回了家。伤筋动骨100天,本应该卧床休息。可是回来后,正好赶上忙麦,县里督促麦收的工作组早已住进了村子,他要到村委会大喇叭里给村民开动员 会,就让人抬着去办公室。整个过麦期间,他就这样被抬着来来回回。

  后来他村里买了辆旧车,给老少爷们儿婚丧嫁娶用,他出门也用。司机跟着他出发,饭也吃不饱,那一年,到淄博济南东营去买种子,一路上跑呀跑呀, 连顿饭也舍不得吃。司机抱怨说,人家当司机跟着领导好吃好喝,我跟着出去没饭吃,根本没时间停下来吃饭。郭元亮说:我买了临沂的煎饼,这煎饼不怕坏,大热 天的,喝点带来的凉开水,饿了,吃块煎饼。司机说:煎饼太筋道了,根本就咬不动,把我饿的,一窝火。

  公共汽车司机说:郭书记,光顾着说话,我差点把车开过了,生产路到了,您下车吧。郭元亮小心翼翼地抱着怀中的5斤麦种,眯起眼睛四处张望,他看到路边熟悉的站牌,站牌旁边就是村南头的生产路。

  2 小麦,虽然分冬麦和春麦,然而鲁东地区还是种冬麦的多,有东北米高密麦之说,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北徐村就在高密市的西北侧。冬麦过冬前种上,出苗,下几场 大雪,给麦苗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春风一吹,麦苗泛青,然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分蘖、出穗、小满,五一前后进入芒种,最后收割。据说中国的楼兰,一个叫肥沃月 亮湾的地方,最早发现小麦。世界上自北纬17度到50度都有小麦种植。小麦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

  1995年冬天,镇上来通知说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同志要到北徐村看小麦。远远地,郭元亮就看到几辆车从这条生产路上 过来了。温家宝走下车,拉着郭元亮来到麦田里,问了小麦生长和管理情况,对郭元亮说:“不错。找个地方谈谈吧。”郭元亮事先接到的通知是“汇报,不能超过 18分钟”,可没说到村民家里视察。一点准备也没有,怎么办?村民郭子秀家靠近停车的地方,郭元亮领着温家宝进了郭子秀的家门。郭家两口子刚从果园浇地回 来,一身泥水,温家宝同志毫不在意地坐在他家的炕沿上,拉着郭子秀的手聊起来,问他种了什么,养了什么,一年收入多少,对生活是否满意。郭子秀并不知道身 边坐的是中央领导,心里并不紧张,问什么回答什么。当年,郭子秀家种着五亩果园,养着牛、小尾寒羊、兔子,种着粮田,人均收入已达万元,生活宽裕。温家宝 同志不住地点头,表示满意。原定18分钟的汇报时间,一坐一聊,已经48分钟。起身前,郭元亮大胆提了一个“要求”:“书记,照张相吧?”温家宝同志点点 头说:“很好。”

  我在郭子秀家的墙上看到过这张合影。北徐村的村民和郭子秀一样自豪,他们以国家领导人来过北徐村为荣。郭子秀常在村里说:“一照相俺才知道这是大官呀。早知道的话,俺就穿上新买的皮鞋和西服,都是准备过年的新衣裳,花了800多块钱。”

  转眼到了1996年的春天,倒春寒,冷风吹得人裹紧了大衣,小麦经受了考验。3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山东考 察,他又从这条生产路上来了。郭元亮从人群里看到了电视上已熟悉的两道剑眉。他穿着一件乳白色的风衣,运动鞋。郭元亮站在省市镇领导的背后,轮到他和朱总 理说话了,朱镕基总理一改严肃的表情和站在路边的这个老农民开起了玩笑:“你的头发这么黑,是染的吧?”郭元亮说:“是呀,为迎接你呀,我第一次穿新西 装、新皮鞋。”朱镕基看看自己的装束:轻松的夹克上衣,旅游鞋,他笑了。他来到北徐村前的麦田里,踏着松软的土壤,看小麦长势,问产量,让郭元亮走在自己 的身边,紧紧抓着他的手,说:“你的办法好,全国要向你学习。”总理的话多有分量呀,郭元亮觉得自己搞小麦搞对了。

  这么多年,郭元亮先后引进试种了石家庄54号、津丰、济南13号、鲁麦7号等240多个小麦品种;引进试种了烟单4号、鲁单16号、稳千一号、西玉3号等260余个玉米品种。他寻找良种的足迹至河北、河南、陕西、甘肃、辽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县市。

  第三位从这条路上走来的总理是后来的姜春云副总理。姜春云副总理来的时候,玉米吐着红红的缨子,粒子很饱满,副总理就夸他的玉米长得好。郭元亮 说:“还不是跟着你学的,你在桓台蹲点,我专门去学习,淘换种子来种的。”姜春云在山东当省长的时候,在桓台蹲点抓小麦间作的高产玉米。

  当年的山东省省委书记吴官正曾对郭元亮说:“你种的小麦比美国的都好。”还有的领导说:“1958年是放假卫星,你这次是放真卫星。”

  3 郭元亮从怀里将这一布袋小麦提在手上。这是妻子专门用粗布做的盛麦种的小布袋。口上一条带子,一拽就扎紧口了。从这条“总理路”上走,如果说和这条路的感 情,郭元亮在村里应该为第一。刚才在公共汽车上人挨人,他怕挤坏了,就像揣孩子一样,将麦种揣在怀里。下了车,他摸了摸怀中捂热的5斤小麦种子,长长地出 了口气。总理路就像一根旗杆,伸向村里,两侧大树之外全是白色的大棚,大棚里有劳作的人。他的思绪飞到90年代,他仿佛看到一拃长短密密实实的麦穗你挤我 我挤你,微风吹过来,左右摇摆,刷刷—刷刷。这种画面是属于郭元亮的,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也存在于他家里的一盒录像带中,那是本地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给 他写的剧本并拍摄的。这剧本中不光有成熟的小麦,还有国家和省一级的小麦专家来北徐村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碧绿的田间走来了孙永年教授。和孙永年打交道的时候,也是麦子长得最好的时候,村前村后全是麦子,那个麦子呀,长势可喜人了。那麦子在眼前晃,麦芒、太阳,一切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他仿佛看到五月阳光下,孙永年和学生们在地里选种。

  孙永年这个省级科学家是郭元亮通过报纸结交的。郭元亮有天天看报纸的习惯。先看完公费订阅的《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再仔细地读自费订阅的 《农业科技报》《文学报》。也巧,1996年他从《农业科技报》上得知鲁麦23号被胜利油田的孙永年教授研制成功。孙教授正在山东的桓台四大队当小麦顾 问。郭元亮想,孙教授能来北徐村实验小麦良种该有多好呀,北徐的土地经过改造都成了良田,各种条件具备,就差良种。为了让孙永年给北徐村提供种子和技术指 导,他要去拜访孙永年。

  经过打听,郭元亮找到了孙永年在东营的家。他向前敲门,没人。邻居听见了,出来冷冷地问:“你找谁呀,你是他什么人呀?”

  “我找孙教授。”

  “他不在家。”

  “我找他是问小麦的事。”

  冷漠的邻居才告诉他,孙教授在桓台。

  好不容易走了3个小时去了桓台,已是下午了,郭元亮到了桓台村委,值班的小伙子问:“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

  “不认识,你找人家干吗?”

  “我是通过一个朋友介绍的。”

  “那我们给您找找。”

  半天回来了,说:“他回省里开会了,过一天您再来。”

  第二天,他又去了,是坐公共汽车去的,又扑了个空。他心里那个恼啊。

  第7次上,终于在桓台村找到了孙永年教授。

  敲开孙教授的门,孙教授很诧异:我是搞小麦良种研究的,帮不上你什么忙吧?郭元亮说:“我看报纸,知道您才研究出一个新品种,想着种种试试。” 孙永年一惊,农民都是被动用种子,镇上给什么种子种什么,没碰上有自己主动找种子的。有些奇怪。于是,问他,为啥?他说自己从年轻时喜欢搞科学实验,知道 有好种子才能种出好粮食。孙教授这才看到郭元亮手里还提着袋20斤重的面粉,他说这是用自己培育的种子种的,已磨成面粉,叫他尝尝。

  孙永年也是个认真的人,马上让爱人蒸馒头,果然这馒头很香很筋道。郭元亮说我们北方人长得又高又大就是这又软又暄的馒头养的呀。

  两人在一起谈小麦,谈着谈着天晚了,孙永年留下他吃饭,开饭前,孙教授邀请郭元亮喝一壶。郭元亮说,在淄博上学时,见到过吕正操,吕正操是《平 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孙永年说他家是河北的,对这个故事太熟了。说着说着,发现两人都爱好文学和书法。郭元亮要求他去村里看看。后来孙永年果然和爱人 来到了北徐村。下车的时候,孙永年的爱人差点跌倒,问及原因才知道膝盖有病,是关节炎。郭元亮认识镇上一个专门治关节炎的,就自己掏钱为孙夫人治病。孙永 年被感动了。他把研究的最好的种子和最新的信息毫不保留地送给郭元亮。

  就这样,郭元亮虽然是一位农民,却和当时农业领域的顶尖人物对话、交流,甚至成为一生好友。除了孙永年教授,当时农业界的很多精英都和农民郭元 亮成了好朋友。他们向郭元亮传授技艺,把自己研究的良种、项目交给他做实验。余松烈教授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国内著名的小麦良种培育专家,他曾经对郭元亮 说过,你们北徐村的小麦配套生产技术给我们这些专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每年小麦浇冻水、扬花等关键时节,余松烈都会带领全省小麦专家在封冻前到北徐村来, 他拔起一株小麦,仔细数一数分蘖的节数,点着头说:“嗯,6个大蘖,国内少见。”

  郭元亮生产的小麦每年都作为良种推向社会,遍及5省9地市26个县6000多个村庄。到了1997年,北徐村600亩粮田全部变成试验田,北徐 村也变成各级科研机构和农业学校的实践基地。1996年,经全国及省小麦专家验收鉴定,全村小麦高产地块亩产达1316.8斤,玉米高产地块达1689 斤,实现了“吨半粮”的目标。

  绿小麦、黑小麦、高蛋白小麦、糯黄白玉米、珍珠高粱,这些北徐村的新稀特品种,都是郭元亮亲手捧回种子,亲手培育的。

  4 郭元亮出生在山东寿光,上小学的第一天就碰到日本鬼子到村里扫荡,刚进校门就被父亲拖走,一家人东躲西藏,没东西吃,3天后回家看到村子被烧,房屋倒塌, 一辆大马车上堆着木头,祖父说这是鬼子烧牛吃剩下的,还有一大锅鸡肉炖粉条。郭元亮经常提起这段60多年前恍如隔世的记忆。他说,大概我这一辈子注定要干 的事,就是让大家吃上饱饭。   

  1953年,郭元亮从昌潍第六速师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十四中当教师,不料,全国刮起了“浮夸风”,大家在学校没饭吃,饿得头昏眼花。只好回家 来,走到村头,看到40岁出头的父亲饿得弯着腰、拄着木棍、双腿浮肿在村头等着他,骂他道:“孩儿啊,你还知道回来,你爷都快饿死了!”郭元亮流泪了,父 亲推了一辈子小车,他是父母惟一的孩子,平日里隔几天父母会烙上饼推着小车去淄博给他送。如今父母没饭吃了,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很伤心,发誓要种出好多粮 食,让亲人们不再挨饿。

  60年代,郭元亮所在的人民公社成立了寿城第一个农业科学试验队。地点就设在北徐村,意气风发的青年们对小麦、玉米、红薯都进行科学实验,但文 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红卫兵们把试验产品打了个稀巴烂,试验队解散了,郭元亮只好回家当一个普通的社员,但农业科学实验的种子却在他的心里扎下了 根。

  1968年,有文化的郭元亮在生产队里很快被大家赏识,老队长说:“大伙儿选你当队长,你要好好干,年轻嘛,可以多压压担子。”郭元亮说:“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当生产队长行,我可是愿意在田里搞农业科学实验啊。”老队长说:“你只要领着大伙吃上饭,咋样都行。”

  郭元亮好像得了尚方宝剑,他要自己去买好种子种上。于是背起行囊,出去找好种子了。几天回来,津丰一号、石家庄54号、反修二号、济南13等, 每块地一个厚爱品种,他每天去查看。该浇水了,该施肥了,一点也不马虎。芒种过后,其他五个生产队仍种原来的铀子和昌乐5号。等到打下麦子来,郭元亮自己 的生产队产量远远高于其他生产队。分了口粮留下储备粮,还余1700斤。老队长笑了,吧嗒着烟袋说:“哦,行,好样的!”

  果然是好样的,镇上来选举,他高票当选为村支书了。组织委员找他谈话:“郭元亮,你有什么和组织要说的?”他说:“提一个条件,一定要组织答 应,要不,坚决不干。”组织上以为他为村里要油,要车,或者要贷款,出乎意料的是,郭元亮的条件是:当支部书记可以,必须保证让他搞农业科学实验。

  镇上的领导当即笑了,说:“这是好事呀,为什么不答应你?”

  领导们都很支持他,郭元亮记得当年35岁的寿光市市长李群,到了麦收时节,顶着炎炎烈日,带着30名市府干部职工,来北徐村帮助收割麦子。郭元 亮吩咐村民给市里干部烧绿豆水喝,而干部们把捎来的两个西瓜给村民吃。当年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王坤山从陕西带回一个大穗形新品种,分别种在试验田和郭元亮自 己的小菜园里,试验田里的小麦过了年全部冻死,小菜园里的没死,打了十几斤,因品种抗冻性差,第二年淘汰了。

  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认可他,到潍坊当了市长后专抓农业,郭元亮的万亩小麦高产基地就是他的试点。每年开灭茬会时,郭元亮家里靠墙挂一溜儿几十 把农具,肥料摆满生产路,一声令下,市领导和各级干部一起动手,锄地、撒肥料,场面令人感动。在王伯祥的眼里,郭元亮是最值得信赖的支部书记,是农村支部 书记中的带头人。在县里三干会之前,有个农业会,王伯祥一般会安排郭元亮在会上做重点发言。

  郭元亮带头育出的良种撒遍江北大片土地,他却没有因此致富。但他从没停止过对良种的搜索,培育小麦良种成为他一生的挚爱。不少看到报纸的农民去向他讨要种子,他都爽快地出让。郭元亮认为一粒好种子,就有一份好收成。一个农民什么时候也该这样想。

  5 郭元亮家门口前的那块空地呈长方形,贴着路的顶头延伸。郭元亮可看重这块旗帜样的地了,那是他的最后一块小麦试验田。没有特殊情况,他现在心里规划着这5 斤种子明天就种在空地的一个角上。去年这块地上种上了17个品种,今年再种上这个,就是第18个了。这次全国在济南开农展会,他没扑空,买到了没种过的最 优质的小麦种子——“长江一号”。

  妻子有一只木头瓜子,麦种打下来,她坐在自制的场院里,拿着这只木头瓜子,啪唧啪唧砸下来,黄澄澄的麦粒就出来了。妻子对郭元亮好,郭元亮说啥 她就做啥,灵巧聪明,一学就会,是郭元亮的好助手。去年这个时候,他把优质种子拿回来,自己种不了,就让侄子帮忙种上。土地调节问题他说了不算,农业结构 调整是县里的事,粮食实验田没有了,他就把侄子的菜园当试验田,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让妻子天天守着怕鸟吃。

  郭元亮已经看到他家门前的二亩地了,是侄子郭子春的菜园。村里调整土地的时候,郭子春在外面工作,他知道叔叔郭元亮酷爱培育小麦良种,照顾他做 了试验田。这时试验田四周全是大棚,当地有一亩粮十亩棉、一亩棉十亩菜、一亩菜百亩花的说法,追求经济效益,全村都改种蔬菜大棚了。然而世界上偏偏萝卜青 菜各有所爱。郭元亮就觉得种小麦好。那一年自己挨饿和父亲拄着棍子在村头的画面时刻提醒着他,啥时候也不能没粮食吃。

  “搞到种子了吗?”是老伴的声音。老伴在门口坐个马扎,拐杖放在脚下。老伴慈眉善目,结婚的时候,一个24岁,一个17岁,比他整整大7岁,啥 事也依着他,从没和他红过脸。郭元亮从没嫌弃过老伴的年龄大,两人相互支持过日子。郭元亮种小麦入了迷,不管成功与失败,妻子从没有讽刺过他,单凭这一 点,郭元亮庆幸自己找了个好妻子。

  可是今天老伴脸上不舒坦,眉头皱着。郭元亮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大半辈子了,妻子有个什么想法,郭元亮第一时间会猜测到。

  老伴的脸越发阴沉。

  “搞到了?”

  “嗯,明天就开始种。”

  “可村里说,郭子春的菜地明年就收回去。”

  唉!抚摸着这袋种子,郭元亮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