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 正文

行万水千山 抒雄关漫道

——中国作家采风团重走长征路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2日10:26 来源:贵州日报 吴伟剑

  核心提示

  4月的黔地,风光旖旎。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2016年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团一行29人来到贵州,沿着黎平、瓮安、遵义、赤水等当年红一方面军曾在贵州走过的线路进行采风创作。此次采风活动,旨在感受长征精神,接受灵魂洗礼,讴歌时代巨变,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精神及长征沿线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文学作品,让贵州人文精神和红色精神得到更好的宣扬。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作协联合江西省作协和贵州省作协,重走当年红一方面军曾走过的路线,采风团于4月7日从江西于都出发,途经贵州等地,进行为期10天的采风之行。

  叶辛、彭学明、彭学军、阿来、张未民、刘亮程、李掖平、鲍尔吉·原野、次仁罗布、李云雷等20多位作家,来自全国15个省份,且都是各省作协重量级人物,代表着所在省的文坛实力,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学作家,也有富有青春潜力的青年网络作家。

  据悉,中国作家协会将陆续组织4个采风团,多个小分队,分期分批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进行采风创作。

  重温长征故地 触摸历史脉搏

  4月11日,刚集结在贵阳的采风成员就已被爽爽的贵阳吸引住,“贵阳这气候太舒服了,蓝天白云,让人心情瞬间大好。”这是很多作家下飞机后的第一感受。

  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与贵州情缘深厚,作为此次采风团团长,他一来到贵州,就不断给团员介绍起贵州文化,这让采风团成员很快融入到贵州风俗中,快捷地进入采风创作状态。

  采风团第一天来到贵安新区,看到在大数据背景下拥有云计算、云服务等星湖云社区的建设情况,大家表示,如今的贵州发展势头迅速,可谓日新月异。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已多次来贵州,他说:“每次来贵州,感觉变化都非常大,这次看到贵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令我大吃一惊。贵州利用大数据优势,引入了很多高品质的服务,这也让贵州快速迈入现代化省份。”

  4月12日,采风团开启重走长征路第一站——黎平。黎平会议被称为“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当天下午,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前,当地红色文化专家、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中俞,向作家们讲述当年长征的感人故事,并解读黎平会议的重要性:“黎平会议让红军重振信心精神,凝聚革命力量,实现历史突破。”青年网络作家贺涛听了介绍后,对长征有了新认识:“以前只是通过教科书,了解到红军在贵州有个重要的遵义会议,通过这次采风才知道,遵义会议之前还有黎平会议的铺垫。能亲自重走长征路,可比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多。”

  体会特别经历 猴场会址放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主席刘亮程和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两位作家,对黎平的人文风土非常喜欢,提笔留下“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颐养胜地”等珍贵墨宝。

  当晚座谈会上,采风团与当地作家进行创作交流。黎平作家石新民回想起当年创作红色文学的往事:“那时妻子说我长征都没参加过,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于是我就决定变卖家产,重走长征路。历经1年零5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整个陕甘宁地区,最终到达延安。”“其间为了亲自体验,我住过茅棚,也曾在湘江站了一天,感悟当年战争场景,最后写下了《太阳石》这本书。只有真正有过生活体验,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4月13日,采风团一行来到瓮安草塘镇。在红军当年行居处,作家们看到很多手写红军标语,江西省作协副主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彭学军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标语每句话都很直白、实在。正是这股劲,让革命战士在今后的战争中坚定了目标。”

  在草塘大戏楼,彭学明看到如此大气恢弘的徽派建筑,早已按捺不住“要唱一首”的想法。得知可以上台表演,他立刻兴致勃勃地跑上戏台,唱了两首红歌,与当地村民互动。

  草塘也叫猴场。猴场会议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讲解员详细介绍猴场会议在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西藏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西藏文学》副主编次仁罗布感慨道:“确实只有真正亲身去体验,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这次采风,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

  再见革命战士 军魂浩气长存

  4月14日,采风团刚到遵义。得知102岁的老红军王道金在医院住院,叶辛和彭学明当即决定代表采风团到医院去看望老人。

  习水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耸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刻着“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10个大字。当年,2000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这里。这座烈士墓埋葬的红军战士,在贵州省红军烈士墓中是最多的一个。作家们爬完长长的阶梯到达纪念碑跟前,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在仁怀县鲁班镇,作家们见到了守卫红军烈士墓整整45年的老红军刘富昌。93岁的刘富昌怀着感恩的心情说:“我亲眼看见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英勇无畏的红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愿为红军烈士守墓,我愿意用我一辈子去为他们守墓。”朴质的话语,简单的心愿,作家们听后心里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无限感动。

  如今,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绿草茵茵。在这里,刘富昌与红军烈士朝夕为伴,陵园已成了他的生命支柱。作家们注意到,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挂着一面“抗战英雄民族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的锦旗,或许,这正是刘富昌老人一生的写照。

  距离贵阳约有500公里的赤水,是此行最后一站。当年在赤水发生的战斗,让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展现。作家们身临这片土地,依然能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传奇故事。在丙安古镇,作家们参观了当年红一方面军驻址。在红军桥上,采风团一字排开,画面定格在这一刻,折射出“新时代红一方面军”的风采。

  踏访黔北娄山 感受雄关漫道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区。走进会址的现代化演播厅,作家们回顾当年在遵义会议发生的历史转折。

  “这次采风很接地气,这种地气不仅仅在于让我们传承老一辈革命先烈那种革命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家通过对历史的认识,知道今天该怎么把手中的笔,交由历史书写,为人民代言。”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李掖平道出此行的深切感受。“我会把这次采风的感受和更多的贵州元素呈现在作品中。过段时间,我将让我的学生来贵州采风,深扎在这片土地上思考文学创作。”

  在娄山关山间,作家们来到海拔1500米高的小尖山战斗遗址。山顶云雾茫茫,放眼远眺,只见大娄山山脉逶迤连绵。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攻克娄山关,歼敌4个团,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千古绝唱。

  刚刚凭借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斩获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的阿来,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作家,贵州的秀美风景、花草树木,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娄山关采风途中,他将镜头对准山川植物,不停地拍照。由于太过投入,竟与大部队走散了。山上的手机信号又不好,大伙儿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最后,采风团联系当地警察才找到他。对于“失联”一事,阿来说:“贵州的多彩风光和人文,需要沉下心去领悟,越深入下去,越能发现其中魅力。”

  花絮

  叶辛: 回“家”看看

  采风结束,返程途中,很多成员仍显得意犹未尽,表示想去看看团长叶辛当年插队多年的地方,于是又临时增加了一条线路——修文县久长镇沙锅寨。

  贵阳叶辛春晖拓展文武学校墙壁上挂满了获奖的横幅,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前不久的武术比赛中获得的荣誉。叶辛也不断鼓励孩子们,希望他们将来取得更多的荣誉。随后孩子们为采风团进行武术表演,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走到当年叶辛居住的小木屋前,村民们都围过来和叶辛打招呼、拉家常。面前的许多人,叶辛都可以喊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说出当年在一起生活的往事。曾经的好友石光扬说:“当年叶辛还和我一起教过书嘞。”叶辛指着一条路问:“这儿现在路还通不?”有位村民说:“通的,你当年还在那儿游泳呢。”引来一番开心的笑。

  这就是乡情,虽然时间改变了容颜,但友谊和往事永远铭刻在心里,这也是叶辛如此深爱贵州这片土地的原因。

  声音

  阿来(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四川省作协主席):我从小对红军故事耳濡目染,知道真实的历史,对红军的感受很深。其实红军长征虽然是一个具体的军事行动,但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包括全世界的人,越来越把它看成是意志、力量和精神的一个典范。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完全靠意志和精神,引导自己走向胜利。我觉得长征精神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

  这次采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自身对当下文化思想再建设的思考。如今的我们面临的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与当年不可比。这次采风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

  鲍尔吉·原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专业作家):我出生在军人家庭,小时候经常看到老红军在我家聊天,他们什么都聊,但是他们恐惧说一件事,那就是战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是非常恐惧的,因为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所以我们现在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次采风沿着红一军团当年走过的路,让老中青几代作家感受当年红军为新中国诞生浴血奋战的历程。我的收获是,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充满感恩,对革命前辈永不忘记。这对我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更能写出一些纯净的红色作品。

  李掖平(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采风路上,每当听到当年那些为了革命而失去年轻生命的孩子的事迹时,心里就会感到锥心的痛,很多年轻人倒在血泊中,那一刻,他们在想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他们有与生俱来的革命精神,或许当他们倒下的那一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革命能够成功,那肯定会有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我想,他们当时一定有着为身边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坚贞信仰,而愿意把自己投身于革命当中。这种信仰,支撑着无数红军战士最终走向了胜利。今天的我们面对热血的宣誓,可能不再会有当年那些革命战士的热情,也可能少了一些让身边人受益的信仰,而这种当年红军的信仰,能够再次唤醒我们的人文精神和红色精神。所以我们从事创作的人,理应把这样的信仰在作品中更多地呈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