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安徒生奖60周年 >> 正文

国际儿童文学澳门论剑

——中国澳门 2006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 30 届世界大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31日21:38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8卷 第2期2007年2月 王泉根

  一

  2006 年 9 月 21 日,来自世界 54 个国家的论的 500 多名代表,无不为大会东道主精心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话色彩而又具有一流现代会展设施的场址开会感到兴奋和新奇,因为这是一次关于儿童、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的全球性盛会——“中国澳门 2006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 30 届世界大会”。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以下简称“IBBY”)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正式咨商关系的非赢利性国际非政府组织,1953 年在瑞士苏黎世创立。IBBY 的宗旨是:通过儿童图书促进国际间了解;使全世界各地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到具有高文学水准和高艺术水准的图书;鼓励并支持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品质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对那些致力于儿童和儿童文学事业的人们提供援助和培训;激励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事业。IBBY世界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颁发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半个世纪以来,IBBY 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小联合国”之誉。目前,全世界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 69 个国家成立了 IBBY 的国家分会。上个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引起了 IBBY 的极大关注。1986 年中国正式参加 IBBY活动。1990 年在北京成立了 IBBY 中国分会——CBBY。CBBY 首位主席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现为著名少儿读物出版家海飞。

  在一片欢快的中国民族吹打乐曲声中,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IBBY 主席彼得•施耐克、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先生等为大会剪彩。CBBY 主席海飞在致词一开头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经过 2190 天的漫长等候,IBBY 第 30 届世界大会今天终于在中国召开了!”

  2190 天,这的确是不短的日子!自从 1996 年 IBBY 历任主席多次向中国分会提出,希望在全球人口最多、儿童读者群最大的中国举行 IBBY 世界大会,中国分会在报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同意,正式承诺第 30 届大会在中国举行以来,CBBY 为开好这次大会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先后召开了大大小小 50 多次筹备会、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须知,IBBY 在亚洲只在日本(1986 年)、印度(1998 年)举行过世界大会,中国是主办 IBBY 世界大会的第三个亚洲国家。

  国际儿童文学澳门论剑的基调是 8 个议题:我们的文学——儿童论坛;儿童文学与道德规范;儿童文学与理想世界;儿童的自由与空间;儿童读物与多媒体时代;哈里•波特现象的思考;弱势儿童的阅读。

  二

  论文报告是 IBBY 大会澳门论剑的重心。从 9 月 21 日至 23日,IBBY 连续举行了三天会议,21 日上午与 22 日上午为主会场全体大会,其余均为 8 个分论坛的研讨。

  21 日上午的主会场全体大会主题是“儿童阅读的权利”,因有开幕典礼等活动,故只安排了三位代表发言:南非布莱恩•瓦法瓦洛瓦先生《非洲儿童图书的出版与发行:机遇与挑战》;韩国康禹铉先生《给孩子以自由与空间:韩国南怡岛国际图书节》;中国作家秦文君女士《儿童文学,点亮世界的光芒》。

  22 日上午的主会场全体大会,前半段主题为“儿童图书——社会的形象或变革的推动者”,有 4 人发言:中国王泉根教授《儿童文学的美学责任与人的发展》;日本岛多代女士《穿越时空和文化的艺术——图画书》;法国伊莎贝尔•谢弗列女士《听、看、读:儿童文学的三个方面》;2006 年林格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凯萨琳•帕特森与瑞典林格伦奖评委 Birgitta Fransson 女士的现场访谈。后半版的主题是“为儿童写作,为将来写作”,有 2 人发言:中国作家张之路先生《用什么感动我们的孩子》,墨西哥阿丽莎•博尼拉•瑞斯女士《镜与窗:在培养公民读写能力中书籍的价值——墨西哥人的经验》。

  两场全体大会来自 7 个国家的 9 位代表发表的报告,充分体现了本次大会的总主题:儿童文学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文化担当和现实意义。人类进入 21 世纪,面临着种种新的机遇、挑战和困惑,在这样的时刻,儿童文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墨西哥阿丽莎•博尼拉•瑞斯女士从公民教育立论阐释儿童文学的普世价值。她认为“公民”与三个词相关:智慧、权利、参与。上个世纪的公民只要求能学会简单读写;而在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公民不但应能通过文字进行阅读和联想,并能尊重自己与尊重别人,做到能读能写能思考,能担负社会责任。而儿童读物正是最佳的公民教育载体。儿童文学尤如镜子和窗口,能使未来的公民(少年儿童)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解和认识他人与世界的窗口。墨西哥开展的五年(2001-2005)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共有 2300 种、1.7 亿册图书进入全国各州的学校。选择图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立足于提升公民教育质量,使公民能了解世界与人类幸福的需要,认识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帮助儿童溶入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不是一种简易的文学,而是要用单纯有趣的形式讲叙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深奥的道义、情感、审美、良知。它运用想象力、英雄主义、游戏精神三大法宝完成它在美学、艺术上的追求。但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健康之上,没有暴力和性。这是体现儿童文学精神纯洁的首要保证。儿童文学的创造之源中应有道德的成分,同时还须对儿童视角,对儿童审美趣味有深刻的把握。只有这样,儿童文学作家才能写出感动自身、感动儿童,同时也感动全人类的作品。张之路在大会发言中与秦文君一样,提出了儿童文学作家应用什么感动我们的孩子,感动全人类?他对当今儿童读物的某种倾向十分担忧,“儿童读物中,感情的缺失,是非的缺失,道德的缺失、文学的缺失,成人世界日益商业化的竞争过早的进入了儿童世界。娱乐至上的倾向日益严重!使得儿童幼小的心灵还得不到安全而又安静的成长过程而就飞快地‘成熟’了。”张之路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和具体作品,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儿童文学是以陶冶儿童情感为主要目的。同时,儿童文学也与社会其它力量共同担负起教育儿童对美的认识,人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形成等诸多目的。”法国伊莎贝尔•谢弗列结合欧洲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口述、文字、图画也即听、读、看是儿童文学的三种基本传授形式。但在今天,传统儿童文学正受到影视、电子游戏和广告的强力冲击,“这些新兴媒介是与想象、游戏和诱导有关的产业,它们可利用的预算远比投入图书的更重要,目标就是占有更大的市场。”但这些新兴媒介的“出口策略看起来并不重视国家文化,它们的传播模式也回避了必要的儿童文化问题。它们引导我们回到那种图画和文盲的原始关系中”。伊莎贝尔不禁发问:如此之快、

  如此强大的文化产品全球化,是否会阻碍任何的自我思考和文化多样性?21 世纪的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能否利用这些新兴媒介,生产出新的国家或地域性的儿童文化?这是全体儿童读物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王泉根的大会发言认为 21 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交通立体化、信息网络化的“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重要,而实际的关心、化育人类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使命。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儿童文学是最能沟通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王泉根提出 21 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应当把“以善为美”作为自己的美学旗帜与价值理念,把以善为美——劝人向善、与人为善、避恶趋善、惩恶扬善、择善而从,这样的信念通过艺术形象化的审美途径,生动地传达给孩子们。

  三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但是,从来有关儿童文学的会议都只有大人的声音而听不到孩子的声音,由中国举办的这次第 30 届世界大会终于出现了突破——孩子们登上世界论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本次大会 8 个分论坛中最具特色的论坛——“我们的文学•儿童论坛”。9 月 21 日下午,在同时举行的多场分论坛中,“儿童论坛”吸引了众多的与会代表,包括 IBBY 主席彼得•施耐克先生。在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卢勤女士简短的引言之后,一场全部由儿童自己主持、自己论述的论坛开始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美国、印度的 17 位少年儿童,登台发表了自己的论述。笔者注意到,中国儿童至少有一半都是用流利的英语演说的。17 位孩子围绕“儿童文学与社会发展”这个大会总主题,畅谈了:阅读告诉我什么是爱;阅读为我打开知识的宝库;阅读让我体会友情的真谛;阅读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阅读让我懂得成长的责任;在阅读中思考;分享阅读的快乐。来自中国江西南昌的盲童魏冠冲《阅读伴我成长》,与来自美国的女孩尼亚尼•菲林斯《我的爸爸》的演讲,令不少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们从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中汲取精神养料,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苦难和疾病,终于快乐地站了起来。魏冠冲说,当他听完同伴为他读的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从中获得了巨大精神,他不但成为品德兼优的学生,还学会了弹奏钢琴、歌唱,在全国盲童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孩子们用自己的实例向与会代表呼吁: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优秀读物,请全社会多多关心儿童,支持儿童文学事业吧!

  本次大会的其他 7 个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在“儿童文学与道德规范”、“儿童文学与理想世界”的两个分论坛中,大家将焦点都集中在儿童文学的道德承诺与美学责任,如何在传媒多样、道德缺失、精神滑坡的当今世界,坚守文学的品质,护卫儿童文学的资质,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一切有损于儿童成长的恶俗与恶习。这方面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瑞典 Jan Hansonn 先生的《瑞典儿童文学中的道德规范以及瑞典儿童文学的推广》,立陶宛Coreta Jakonyte 女士的《新的现实主义挑战的文学:为后苏维埃的立陶宛儿童创作的小说》,西班牙 Mari Jose Olaziregi 女士的《少数民族文学中关于儿童和暴力的文学——巴斯克文学实例》,智利Maria Eugenia Coeymans 女士的《儿童文学与道德规范》,加拿大Anne Laurel Carter 女士的《为巴勒斯坦儿童讲真话》,斯洛文尼亚Tilka Jamnik 女士的《家庭阅读实现理想世界:儿童文学提高所有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美国 Linda Veltze 女士的《道德引领我们行动:玻利维亚的服务学习》,伊朗 Mehri Parirokh 女士等的《使儿童树立哲学思维:对儿童故事的内容分析》,印度 Deepa Agarwal女士的《印度的儿童读物: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以色列 MiriBanuch 女士的《当代以色列儿童文学中的道德规范》;乌干达 AlexBangirana 先生的《文学理想世界》,南非 Carol Smith 女士的《洋娃娃角色——人权、实践中的包容和多样性》,以色列 CelinaMashiach 女士的《全球本土化童年:以色列儿童文学中对童年的

  解释》等。当今世界儿童读物中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图画书,因而对图画书(或称绘本)的研讨,自然成了“儿童读物与多媒体时代”、“儿童绘本的发展趋势”分论坛的热门。中、日、韩三国代表对此格外关心。中国方卫平先生的《图画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韩国 EunHye Son 女士的《美国出版的图画书中反映的韩国人与韩国文化》、日本 Akin Nakao 先生的《儿童读物与媒体的结合》,日本 Okiko Miyake 女士的《儿童图画书的表现力的发展与可能》,日本 TadashiMatsui 先生的《图画书博物馆:论为儿童读物保存原创插图》等论文,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有:斯洛文尼亚 Igor Saksida 先生的《斯洛文尼亚儿童图画书的发展趋势》,美国 Linda M•Pavonetti 女士的《国际儿童图画书的艺术走向 2006年安徒生奖插图作品》,以色列 Nurit Shilo-Cohen 女士的《儿童图书插图的以色列博物馆奖》等。

  英国女作家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现象已成为 21 世纪初叶的一个最大的全球性儿童文学事件。在“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分论坛中,中西方与会代表各抒己见,试图从哈利•波特现象中寻找到儿童文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中国孙建江先生的《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王蕾女士的《〈哈利•波特〉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苏文清女士的《〈哈利•波特〉与主体间性哲学:〈哈利•波特〉对当代童话创作的生态学启示》等,主要就《哈利•波特》文本的内部特质作了探讨。王蕾分析了厚达数百万字的《哈利•波特》为何能在网络时代、读图时代深深地吸引儿童,既为渴望激动的儿童文学带来新的阅读冲击,又为想象力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罗琳站在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人物,把自己的写作立场定位在儿童本位,通过虚构和现实世界的对比描写,来维护儿童的权利,张扬儿童的潜质,使小读者深切地体验到少年作为主角英雄、成功人士的快乐、满足和感动。关于《哈利•波特》与童话创作、与幻想世界、与儿童自由精神等的讨论,这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有:土耳其Gulcin Alpoge 女士的《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印度 Nilima Sinha女士的《印度的“波特热”》,匈牙利 Pal Bekes 先生的《儿童文学在哈利•波特之后还有生命力吗?》,西班牙 Mónica Dominguez Dérez 女士的《加利西亚语的〈哈利•波特〉:衍生翻译的范本》,美国 Margaret A.Chang 女士的《一个孩子,一只猴子,加上一群龙和一群恶魔:哈利•波特现象思考》等。关注“弱势儿童的阅读”是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又一论点。来自澳门的女作家沈尚青以《自闭儿童和智障儿童可以养成阅读习惯吗?》为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她如何将因出生时大脑缺氧受损造成自闭症的长子,经过十多年的耐心教育和循循善诱,终于使孩子走出自闭,成为能读能写能沟通的健康少年。印尼 Murti Bunanta 女士的《弱势儿童的阅读:低幼读物的益处》,泰国 Atchara Pradit 女士的《在泰国的小学推广阅读》,南非 Jay Heale 女士的《开普敦的弱势儿童和公共图书馆》,新西兰Elizabeth Limbrick 女士的《在新西兰缩小读写能力的差距:文学在其中的作用》,玻利维亚 Gaby Vallejo 女士的《为了不再孤独》等发言,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关心弱势儿童阅读的对策、方法与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儿童的阅读要从娃娃抓起。9 月 23 日下午,本次大会特意安排了一个有关阅读推广的活动——“开始阅读”,或“Book Start阅读起步走”。这一活动由英国 Book Start 阅读起步走运动总部主办,邀请到来自英国、日本、哥伦比亚、泰国等国的主讲者,介绍他们国家开展“Book Start 阅读起步走”的经验和成效。据介绍,这是一项 1992 年于英国发起的国际性阅读推广运动,其具体做法是将阅读礼袋免费赠送给婴幼儿父母或保姆,礼袋里装有包括适合婴幼儿的图画书与阅读指示文字。这一活动使“儿童阅读运动”刚刚起步的中国与会代表大开眼界,同时也使我们深感儿童文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在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抓紧去做。

  四

  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与读物奖项有:国际安徒生奖,美国纽伯瑞奖,瑞士林格伦奖,美国凯迪克奖,德国青少年图书奖,英国卡内基奖,波隆纳奖等。国际安徒生奖是由 IBBY 于 1956 年创设的国际性文学大奖,每两年举行一次,奖励在世的一名儿童文学作家(1956 年开始)和一名儿童插图画家(1966 年开始),以此褒奖和感谢他们以全部作品为世界儿童文学事业做出的持久而卓越的贡献。国际安徒生奖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任最高监护人,并以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奖品包括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证书。这是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因而有“小诺贝尔奖”之誉。历届 IBBY 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举行国际安徒生奖的颁奖。

  9 月 21 日晚上,IBBY 澳门大会在招待晚宴的盛大宴会厅里,进行了 2006 年国际安徒生奖的颁奖仪式。国际安徒生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杰佛瑞•盖瑞特作了将近 40 分钟的主题发言,就本届安徒生的评选经过及获奖作家作品作了充分说明与评介。2006 年国际安徒生得主为新西兰女作家玛格丽特•梅喜,插图奖获得者为德国画家沃尔夫•埃尔布鲁希。玛格丽特•梅喜1936 年出生于新西兰,长期在基督堂市图书馆工作,1980 年后成为专职作家。她 7 岁时写下了第一个故事,1967 年出版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牧场上的狮子》。她的两部小说《难以忘怀》和《大变动》,分别于 1982 年和 1984 年两度赢得英国卡内基大奖。玛格丽特•梅喜是一位多面手,她的创作涉及儿童文学的多种文体,小说、童话、童诗、故事、图画书样样精专。2006 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审团对她的评价是:“玛格丽特•梅喜是当今世界最富创造力的语言再造者之一,她的语言富有诗意、魔力和超自然的元素。她的全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庞大的、神秘的,然而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充满隐喻色彩的舞台,充分展现了童年与青春期的体验。她为孩子们创作的诗歌、童谣同样也非常重要。”玛格丽特•梅喜在获奖演说中向全体代表大声呼唤:“我们都是被故事团结起来的人,我们都是被语言团结起来的人。我们都是因献身儿童文学而被团结起来的人。”IBBY 主席彼得•施耐克在祝辞中说:“科学属于成人,而诗歌、梦则属于儿童。这个世界不能没有诗歌,没有梦。”

  国际安徒生奖除正奖外,还有一名提名奖。2006 年的提名奖颁给了中国作家张之路。至此,中国共有孙幼军(1990 年)、金波(1992 年)、秦文君(2002 年)、曹文轩(2004 年)、张之路(2006年)五位作家荣获安徒生奖提名奖,另有裘兆明(1990 年)、杨永青(1992 年)、吴带生(2002 年)、王晓明(2004 年)、陶文杰(2006年)五位画家荣获插画奖的提名奖。中国作家跟安徒生奖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之遥的差距和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9 月 22 日晚上,IBBY 第 30 届世界大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海栖,邀请与会的现任国际安徒生评选委员会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杰佛瑞•盖瑞特先生与新当选的下届国际安徒生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伊朗评论家若荷瑞莎•格海尼女士,与与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张之路,评论家王泉根、方卫平、孙建江、班马、朱自强以及《读书人》杂志总编辑陈晓梅、王蕾等,就安徒生奖的评审标准、程序、评审团成员的条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作为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的安徒生奖,其宗旨在于推动儿童阅读,提升文学和美学的艺术境界,建立儿童正面的价值观,促进世界和平。因而安徒生奖的得主,不仅在艺术上应有卓越的成就,而且他们的作品必须对世界儿童产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鼓舞。与此同时,国际性也是衡量的另一项标准,虽然各国分会推荐的侯选人无疑都在当地儿童文学界具有崇高地位,但同时也要看他们的作品对其他国家有否具有实质性影响。IBBY 正是期望通过安徒生奖鼓励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推广,以期达到世界交流的目的。

  国际安徒生奖自 1956 年颁奖以来,迄今已有 27 位儿童文学作家获此殊荣,极大部分集中在欧美,其中美国 5 人,英国、德国、瑞典、巴西各 2 人,法国、意大利、爱尔兰、丹麦、芬兰、荷兰、挪威、西班牙、奥地利、捷克、澳大利亚、新西兰各 1 人,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以色列各 1 人获奖。至于安徒生奖的插画奖,自 1966 年颁奖以来,共有 21 位画家获奖,多数也在欧美,亚洲国家有日本 2 人、伊朗 1 人获奖。2000 年,河北少儿出版社取得版权,一次性出版了包括瑞典林格伦、意大利罗大利、德国凯斯特纳等安徒生奖得主的作品在内的 25 卷本《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这是国际安徒生奖得主的作品首次集中出版。安徒生奖评选委员会对中国出版界的这一举动,至今仍然深表欣慰和感激。

  在谈到安徒生奖评审团成员的遴选条件时,美国与伊朗的两位新老主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国际性与献身精神。评审团由 10人组成,主席作为负责人但没有投票权,每届评委任期为二年,可以连任二届(4 年)。评委由 IBBY 各国分会推荐。但评委必须精通英语,而且要有第二外语的基础,以便能了解更多的国家作品,同时最好能在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中心做过三个月的访问或义工,因为那里是国际少儿图书最大的收藏、研究、推广中心,有此三个月的经验,就能对世界儿童文学有更广泛的了解与全球眼光。评审团成员平时都得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动向和最新作家作品,因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用于购书和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而且还得自掏腰包。杰佛瑞•盖瑞特教授说,他这次从美国芝加哥到澳门开会,还要再去其他国家,只得到IBBY1000 美元的资助,其他都得自掏腰包。因而参与 IBBY 与安徒生奖评审团的成员,必须有奉献世界儿童文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安徒生奖评审团对每届获奖者的产生都十分谨慎,因此评选过程较长。由于候选人均由 IBBY 各国分会推荐,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在童书上就会产生迥异的艺术手法与风格,因此评审团的每位成员必须对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与艺术发展有深入广泛的了解。文字和图像都是传达知识给儿童的一种语言,评审团的每一位成员必须对这种语言达成共识,以其专业背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与幽默感,对儿童文学的见解等,在评选过程中各抒己

  见,经过反复讨论、筛选,最终形成共识,评出真正名符其实的国际安徒生奖得主。

  金龙饭店的座谈使到场的中国儿童文学工作者获益非浅,同时也深感加强中外儿童文学交流尤其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儿童文学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融入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大平台,通过交流互相认识、了解、沟通、对话,从而达成共识。为了加快与国际儿童文学理论界的对话与沟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正与国外儿童文学理论界合作,计划翻译出版一套中文版的《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与此同时,该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结项成果,共计 3 套 15 种著作,即将在明年由三家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多部西方科幻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译著。中国儿童文学要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实在责任重大,形势逼人。这次澳门大会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除了国际安徒生奖的颁奖以外,IBBY 澳门大会还在 9 月 22日上午举行了“朝日阅读促进奖”的颁奖。该奖由日本《朝日新闻》提供资助。从 1988 年开始实施,由 IBBY 颁发给那些为促进青少年阅读工作做出持久、杰出贡献的团体或机构。“2006 年朝日阅读促进奖”得主为来自蒙古的姜巴和波兰的科兹明斯卡。奖品包括 1 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科兹明斯卡通过短片介绍了波兰开展儿童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经验,这就是家长坚持每天向孩子

  阅读 20 分钟,波兰全国有 1000 多个城镇参加了这一活动。蒙古姜巴向大会介绍了利用马和骆驼把图书送给儿童的“流动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情况。姜巴是一位诗人,他用蒙古语朗诵了一首名为《骆驼怎么来到学校》的诗,诗歌大部分都是用模仿声表达的,他的丰富的表情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仿佛看到儿童文学书籍伴随着驼铃声、马蹄声给蒙古包的孩子们带去的欢笑声。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适合 9 到 99

  岁的人阅读。”1970 年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利则说:儿童文学作家“带着激情,真诚地、富于想象地去寻找”,“去写能使孩子们欢笑的故事。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笑更美的了。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一起欢笑,所有孩子,无一例外,那么这一天将是伟大的一天——让这一天到来吧!”

  正是为着全世界孩子们的幸福、欢笑和精神生命健康成长, 2006 年 9 月,世界 54 个国家的 500 多名代表齐聚中国澳门,共同探讨发展繁荣世界儿童文学与读物的大计良策;在 9 月 23 日晚上的闭幕晚宴上,他们相约,两年之后的 2008 年 8 月 7 日至 11 日,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哥本哈根召开 IBBY 第 31 届世界大会。第 31届大会组委会主席、丹麦冯•布朗尼先生通过短片介绍丹麦,向澳门大会的与会代表,向全世界的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工作者发出了盛情的邀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