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阿来写少年小说:少年、虫草和沉重俗世(刘绪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8日09:4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绪源
阿来《三只虫草》,阿来/著,明天出版社即出
阿来阿来

  小说有两条线,一虚一实:实的是桑吉和他的家庭与学校,虚的是当地的官场。这官场已渗透着腐败气息,虫草的“官场旅行记”充满讽刺意味。

  不少过去专为成年读者写作的名家,近年积极投身于儿童文学,他们创作出气象博大的作品,也给这一领域带来特有的气息。阿来的新著《三只虫草》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打开小说,就有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比如写初春的空气:“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融雪散布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味道。还有冻土苏醒的味道。还有,刚刚露出新芽的青草的味道。”又如写最初见到的虫草:“那是怎样的一棵草芽呀!它不是绿色的,而是褐色。因为从内部分泌出一点点粘稠的物质而显得亮晶晶的褐色。……胶冻凝成一样的褐色草芽。冬天里煮一根牛骨头,放了一夜的汤,第二天早上就凝成这种样子,有点透明的、娇嫩的、似乎是一碰就会破碎的。”在以往的儿童文学里,这样的描写并不多见。就我记忆所及,是在川端康成描写雪国的长篇中约略见过这种细微独到的感觉和体验。

  一味静态的写景在儿童小说中是有点犯忌的,是否阿来不了解儿童读者的欣赏习惯?并不。本书这第一二章读来大觉顺畅,作者虽多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是把景物放在儿童的心理过程中展开,这是一个逃课的孩子在悬想远处学校里点名的情形,他将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景交替地写,又伴随着对孩子家庭、经历、性格的生动介绍。这里的笔墨切换灵动自由,轻松而老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成熟作家的文学功力。

  逃课的是一位优秀学生,几乎是有点“天才”的藏区儿童。这“天才”二字一点没拔高,作家确是写出了一个充满孩子气而又有旺盛求知欲的少年。他问老师“哲学是什么”,老师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他就说:“我知道,这个不知道是说不出来的知道,不是我这种不知道。”老师被他的话感动了,摸摸他的头说:“很快的,很快的,我就要教不了你了。”这位高大硬朗、留着络腮胡的老师说得眼里有了泪花。孩子的姐姐在城里念中学,买衣服要花好多钱,爸妈说把给奶奶治病的钱都花光了,他听了心里很难受,但他知道姐姐那些衣服、裙子是必须要买的。姐姐回家时,他对姐姐说:“女生就应该打扮得花枝招展。”姐姐笑着打他说:“花枝招展,这是贬意词。”他马上翻字典,“字典上没说是贬意词。……这是好听又好看的词!”老师说到“纠结”,他有点不解,但看妈妈结绒线,线团搅在一起时,他叫了声“纠结”,把妈妈吓一跳,他却为自己的发现高兴不已。那时牧区已退牧养草,只有到“虫草季”还能赚点钱。他决心在“虫草季”好好挖虫草,他要赚两千块钱,一千给奶奶买药,一千给姐姐买衣服。这事在他心里盘算了好久,当学校忽然通知今年不放虫草假时,他一下子呆住了,他的所有计划都要泡汤了,所以才逃学。他第一天独自上山就挖到十五只虫草,回家后分成两份,七只是奶奶的,七只是姐姐的,还多一只他留给了自己,后来想想,又从上面两份中各抽出一只。这样,他给自己留了三只虫草。他不断盘算它们的用处:要给关在狱中的表哥送一副手套,要给他最喜欢的两位老师买剃须泡和洗发水……这部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小主角桑吉的这份拳拳之心。后来,虫草季正式开启,他们家大获丰收。但也常有烦恼的事,为开启仪式作法的喇嘛不断来抽成,而且要抽不少;那位县里来的调研员虽然是出钱收虫草,却把桑吉和爸爸精心制作的小箱子也带走了。那箱子也留着桑吉的拳拳之心,他舍不得,就跟去要还,调研员为难他,他急中生智,提出用自己的三只虫草换箱子。箱子拿回了,他也伤心极了。调研员临走时,告诉他会补给他一套百科全书。从这天起,他的拳拳之心全系在百科全书上。当调研员再来时,他就盯着要书,书果然是带来了,但这时还不能给,说要送到学校,让他去学校取。他等不及,现在就要看,调研员就让他在车上看,他居然披着调研员的大衣看了一夜,真的看入迷了。他急着回到了学校,但校长说这书是送给学校的。桑吉立时泪崩,为讨回书,历经艰辛去县里找调研员,但最终还是没要回。这盼书、读书、讨书的过程,写得催人泪下。从他想着为家人赚钱,到一心想着这套百科全书,这是他的拳拳之心的扩展和升华。只翻读过几卷的百科全书带给他的知识和眼界,帮他抵御了宗教的神圣诱惑。他一心要投入更广阔的世界。当他考上自治州重点中学,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借百科全书。在越来越多的人视书为可有可无的今日(书中的调研员就说“反正这些书也没人读”),桑吉的故事更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天才少年的性格和心理,写得十分丰满,他高于一般少年,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熟悉的陌生人”。

  小说有两条线,一虚一实:实的是桑吉和他的家庭与学校,虚的是当地的官场。这官场已渗透着腐败气息,虫草的“官场旅行记”充满讽刺意味。但小说读来并不使人悲观颓唐,原因有三:一是讽刺本身就是批判,这批判是积极的;二是腐败的官场并非一种标签,并非漆黑一团的氛围渲染,其中的人物虽属虚写却还是有血肉且可信的,如那位调研员本性并不恶,只是身陷官场潜规则,而这时反腐声势已起,“中央巡视组”也已到来;三是小说着力写了积极向上的少年形象,这正面形象的分量远高于负面的官场,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个体匹配的教育,只有家长能够完成

  ——快乐妈妈袁敏的教育经

  本报记者郭倩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2日   11 版)

  《蒜头的世界:快乐妈妈的教育笔记》,袁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28.00元

  书中的记录都是真实发生在袁敏和儿子生活之中的。“我自己的定位是纪实文学,写给有共鸣的父母来看。出版社考虑到销售问题,把这本书按家庭教育类来打造。没想到出版之后,最喜欢《蒜头的世界》的却是孩子”。

  “我的儿子在老师眼中不能算是优秀的学生。成绩在中游徘徊,常常淘气、闯祸,做事出人意料。隔三差五的,我总能收到老师的‘告状’,让人头痛得很。现在,虽然他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是孩子从小到大发生过的种种趣事,母亲是忘不掉的。朋友们聚会,最常聊起的话题就是孩子,我也不能免俗,津津乐道于讲述儿子的故事。我发现对教养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有着同样的焦虑和苦恼。写作《蒜头的世界》,我的初衷就是与家长们分享儿子的成长故事。”

  对于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袁敏来说,这类题材的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的文风一向比较凝重,关注历史,喜欢深度思考的东西。而发生在与儿子之间的这些事,写起来是调侃的、幽默的。”大概是因为这些故事已经被反复讲述,袁敏的创作异常快速、顺利。为儿子化名“蒜头”,满足了他“不能用真名和照片”的要求。

  全书分三个部分:“蒜头与小动物”“蒜头的商基因”和“蒜头的成长”,分别讲述蒜头小学和中学阶段发生过的趣事,在当时看来都是让啦啦(妈妈袁敏)头痛的冲突、应接不暇的突发状况。

  书中的记录都是真实发生在袁敏和儿子生活之中的。“我自己的定位是纪实文学,写给有共鸣的父母来看。出版社考虑到销售问题,把这本书按家庭教育类来打造。没想到出版之后,最喜欢《蒜头的世界》的却是孩子,在学校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袁敏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都是集体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个体匹配的教育,对个体的了解和培养只有依靠父母才可能完成。但是如今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十分隔膜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对家长不愿意说心里话,这个状态十分糟糕。

  最近常常去学校办讲座,袁敏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成功的观念非常狭窄。成功是多途径的,但是中国的父母更看重考上名校、出人头地。孩子从学校出来,双休日又进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实际上还是课堂。孩子是很压抑的,他们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对父母关闭心灵。父母会觉得孩子逆反、难教育,而且很多父母用高压政策来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

  袁敏说,自己想要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我想告诉孩子,行走也是一种阅读。今天的孩子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接近大自然,但是很多知识的获得应该走到山水中去。我想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不要局限于学校和课本。”

  接下来袁敏还有两本“蒜头系列”作品的写作出版计划,一本“探秘亚马逊”,一本“蒜头在南极”。这两部作品将会延续“蒜头”这一文学形象的故事,清晰定位为少儿文学。真正的蒜头已经长大,故事里的蒜头还是一如既往。“亚马逊是最近我和儿子一起去的,我们聊了很多,他从另外的视角给我很多启发。明年三月份还要去南极,也会写。这两本书都不是纯粹纪实,我会继续写蒜头的故事,希望蒜头成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朋友。”

  或许袁敏的接受度的确比一般人更宽,使她更能理解少年人的世界。从1998年开始,袁敏做七年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评选,推出了一批少年写作精英,还力排众议出版了韩寒的《三重门》。《蒜头的世界》能受到孩子的喜爱,让袁敏感觉意外的同时也很开心。“去学校讲座时我会留一点时间跟孩子互动,总是被要求留下微信、微博,很多孩子会给我发微信、微博留言——‘我又遇到了烦恼’……有时留言实在太多了,我也会有些困扰,但还是得意于受到肯定。”

  袁敏说,收到最多孩子反馈的,是书中的那篇《寻找100棵大树》。蒜头偷偷溜进学校广播室违规使用电脑,连带啦啦也受到了老师的训斥。啦啦带着被学校停课一周的蒜头回家之后,忍不住劈头盖脸地斥责儿子。没想到蒜头凶神恶煞地回应:“妈妈,我已经很受侮辱了,你要是再这么不问青红皂白地说我,我只有去死!”啦啦再三冷静,最终请了假,送儿子去大山里住了一个星期。与世隔绝的一周生活结束,啦啦担心的事情自动解决了:蒜头主动写好了检查,重返校园。他说,我想明白了,我还是需要读书,那么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很多孩子因为这个故事给我留言。前段时间仅是被报道出来的,浙江就有七个孩子自杀。那次,蒜头也说要去死。很多父母遇到过这种情况,总是通过打骂让孩子按规矩行事。而实际上,让孩子短暂离开一段时间,让他自己想明白,比家长摁着他教育一百句都有用。”袁敏感慨道。

  读过《蒜头的世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研究员孙云晓撰文说:“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教育失败了?不一定是教育本身不好,而可能是匹配度不够。所谓匹配度,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蒜头是一个精力过人、个性顽强和勇于挑战的孩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来要求或限制他,必然两败俱伤。蒜头父母的成功在于,总是把理解和尊重孩子作为爱的前提,总是能够发现孩子出格行为中的合理或积极的因素,因而总是能与孩子沟通。从情商或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角度说,先是共情即理解孩子的情绪,后是划界即分清是非对错承担责任。这样一种理性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既有主动性又有自制力的孩子,而主动性与自制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袁敏十分认同这一看法。

  对于孩子的教育原则,袁敏指出了最重要的三点。“一是快乐,这对孩子是最重要的。有一次讲座时,一个女孩提问说,她想要做音乐老师,可父母希望她做居里夫人。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跟爸妈说自己的想法呢?她说,我不敢。我建议她把费尔南多的这首诗背给爸妈听——‘只要你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我觉得快乐对孩子是最重要的。第二,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摆出对孩子教育的姿态,而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朋友才能走进他的内心,走进内心才能了解他需要什么、想干什么。这时候说的话才有效果。第三,孩子兴趣点在哪里,强项在哪里,家长一定要了解。而不要以自己想要孩子做什么,取代孩子自己的追求。”

  此外,袁敏认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阅读对孩子真是太重要了,又太需要家长的引导了。我发现,一提起网络上的连载小说,热门网文,很多孩子都看过。但是读经典的孩子不多,提起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孩子永远把手机抱在怀里,长期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的东西是不行的,也许会有一时的阅读快感,读完却没有积淀下来的东西。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选择好的版本和译者。”在袁敏的少年时代,是一本从图书馆偷偷拿出来的《金蔷薇》伴随她走过了文化沙漠的文革时期,引导她走上了文学道路。有时候,一本经典,或许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