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正文

《这边风景》:历史与文学的时代证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9日12: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晓明

  《这边风景》是一部极其独特的作品:它写于“文革”期间,完稿后“文革”结束,被束之高阁;上世纪80年代初期略有修改,但又放弃了;30多年过去了,某日偶然发现手稿,再拿出来读,谁想到,时过境迁,历史反倒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我个人以为,这样几个方面的意义是可以强调的:

  作品给那个时代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忆。相比较上世纪70年代的其他作品,王蒙的《这边风景》对那个时代做了最为真实详尽的描写。尽管我们今天一直在反省乃至于挪用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品,但我们并未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

  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在创建一种前进的、正面积极的叙事,王蒙的《这边风景》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饱满、充分的范例,它在独特的历史时期为历史作 传,写出一群人在历史中的活动,它们也想创建一种历史,我觉得王蒙先生这部作品为那个时期留下了一种证词。尽管他其实对那个时期的表现也包含着矛盾和犹疑,但相当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实践。例如,他创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承担起责任的主人公——伊力哈穆。他首先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物,但他又能 理解历史先进性,能承担起如何引领村民走在创建自己生活的正确道路上。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必须要写出历史的前进性,王蒙当然不能回避当时的所谓阶级斗争,但是可以看到,他把阶级斗争降到最弱化的状态,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叛逃的故事,伊萨木冬却并不是主要人物,他最终还是回来了,而且得到了谅解,这个处理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样就消解了其中所谓阶级斗争的主线,更看不到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线索。但是,小说的通篇几乎都是伊力哈穆带领村民劳动生产、在困难时期 创建自己生活的故事。小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写出了维族人民克服困难、拥抱生活,永远不丧失生活信念的激情。

  小说也写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王蒙并未做宣扬和夸大,而是朴实地反映出那个时期农村的生活面貌以及阶级斗争的实情。其力求真实的小说笔法,今天看来,当然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荒诞性,但这是中国农村曾经存在过的事实,王蒙给那个时期留下了最直接的历史印记。

  该作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反映了多民族生活的作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少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的文字、语言和文学,无疑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现实,但在一部作品里详尽地反映如此多的民族在一起生活的作品,《这边风景》堪称创举。单就这一点来说,该作对于汉语文学就是弥足珍贵 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协奏曲,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真实记录。在那个阶级斗争盛行的年代,在这个多民族交往的村落,却处处体现出和解的伦理。不同的文化可以相安无事,不同的信仰也可以共存。这里面涉及的民族有11个之多,重点写的就有五六个民族,王蒙熟悉维语、哈萨克语,若无深厚的生活基 础和感情,要写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信仰禁忌、称谓、婚恋嫁娶等生活是不可能的,这显然是王蒙建立在他深厚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基础上才能写出的。 1963年,王蒙从北京迁至新疆,一待就是16年,其间有8年时间在伊宁市郊区巴彦岱乡劳动。王蒙对伊犁有很深的感情,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重视生命、生 活”,要有“乐观态度”,都出自这段经历。与伊犁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他写下这部作品的依据。他确实热爱那片土地,热爱那里的人民。

  《这边风景》人物形象鲜活。小说中描写了众多人物,都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形象,干部还是群众,维族、哈萨克族或是回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的形象写得尤其生动。那个时期文学禁忌甚多,对情感的描写不能过分深入,但王蒙描写少数民族妇女对待情感的方式非常细腻,雪林姑丽的内心和情感渴望非常生动,王蒙写她们的劳动,甚至她们在劳动中打架、吵架,比如雪林姑丽、狄丽娜尔和库尔汗打成一团的场面,充分表现了维族妇女的性格,十分 精彩生动。

  这部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准确。王蒙是公认的语言大师,这部他写于中年时期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规范下崇尚朴实、简洁,王蒙语言叙述和描写的准确生动还是可见当年的才华。就是放在今天,就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和描写来说,王蒙也堪称老到精当,尤其是其特有的机智、诙谐、幽默,在行文中随时 涌溢。尽管这部小说多少打上了那个时期的局限性,但是它的意义如此独特、重要,肯定是20世纪汉语文学的可贵文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