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捕捉生活”与“编织生活”——对一种创作倾向的小议(张丽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30日14:38 来源:天津日报 张丽卉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的深化,电视剧这个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艺术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20世纪90年代,改革深化、生活富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精神食粮的认知也逐步转型,生活类电视剧应运而生并吸引了无数观众。最初是《渴望》,接着是《过把瘾》《牵手》,等等。二十年后再次欣赏这些剧目,依然让人感受到宋大成和刘慧芳的质朴,方言和杜梅的爱那么轰轰烈烈,钟锐、夏小雪和王纯之间的情感纠结难以化解……让我们为之动容的,还有情节背后的情愫——爱与善,平凡的闪光。这些艺术作品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工作者用通俗、真挚、深入的手法和大众的视野,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用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抒写了百姓的切实人生和喜怒哀乐——笔者将这样的文艺现象称之为“捕捉生活”的作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出现了一种取向,物质生活被格外地关注,电视剧的欣赏人群也发生了嬗变,以40、50后为主体的欣赏者渐渐转变为70、80后甚至是90后的“粉丝群”了,随着欣赏主体的年轻化、低龄化,“捕捉生活”的电视剧很快淡出荧屏,青春偶像剧伴着“哈韩”风,急速涌现。或许时髦与浪漫更适合“粉丝”们的口味,只图一时乐和的激情型赏析,让看电视的目光瞄向了“虚拟”的人生,寻求见面“你看了吗”的交谈和伴着“啤酒炸鸡”的刺激让青春偶像剧、穿越剧,甚至是“抗日神剧”等越发张扬起来,并转向网络。虽说赵宝刚在此期间导演的《奋斗》等剧是“励志型青春偶像剧”,但也不得不去顺应“粉丝”的要求,多些时尚靓丽的元素。尽管从情节的起伏和对话的经典上,偶尔也能读到电视剧所蕴含着的人生意义,可是这类文艺作品所秉承的“超越生活”的创作准则,已经和“捕捉生活”的剧作,有了距离。

  麻烦的是,更多的电视剧,越来越离奇,“穿越”无节制起来。其实这种笔法下的剧情我们并不陌生,但在当时并未形成气候。时至今日,“穿越”的影视作品热闹一时。像电影《神话》,电视剧《步步惊心》,以及轰动一时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都可归为此类:诡异四伏,天马行空。其间,“抗日神剧”的情节更是雷而又雷,“捏鬼子脑袋如捏西瓜”之类,已全然脱离了实际。这些神剧,丢掉了文学内蕴和艺术与生活的原则,只满足于浅显的娱乐和消遣,不触及生活的价值并远离了人生的真谛,一旦不能从真挚与切实的层面去塑造角色、组织矛盾冲突,其就成为了“编织生活”的作品。

  电视剧作品从“捕捉生活”走到“编织生活”,一方面显示了欣赏趣味对电视剧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受到利益、浮躁的驱使,拿“编织”当作吸引观众的神器。我们知道,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不能奢望每一部电视剧都像《西游记》一样,耗费16年的时间去拍摄完成它;在商业取向日隆的今天,我们不能奢望每一部电视剧都像《过把瘾》一样精简浓缩;在收视率至上的今天,我们不能奢望每一部电视剧都走“雅文化”的路线。但是,艺术生产的毕竟是精神产品,表现生活的真切和挖掘人生的真谛,是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寓教于乐”并非只是一味满足欣赏的需要,这个“乐”的关键,在于应该感染观众的心灵。任何电视剧都要有对真善美的欣赏,观众接受到的意蕴要大于看到所谓的眼花缭乱。电视剧创作需要“编织”,但是绝不能拒绝从生活中来。欣赏的变化,只反映出对文化消费有了时尚和多元的追求,并非是无视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电视剧的创作,为了吸引大众而去争奇斗艳地出新,这没有错。但是“编织”不能脱离生活,所以“捕捉”生活是需要坚持的。如果在“捕捉”的同时,加强一些“编织”,当然作品就会出类拔萃。可是这种创作高手,也还是生活滋润的结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