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红灯笼”照亮孩子的“梦”——看儿童剧《大山里的红灯笼》有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9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平

 

 “大青山,高又高,大山脚下是学校,天再黑,我不怕,灯笼照我走山道。”随着童声合唱的响起,一对红红的大灯笼照亮了舞台,一群孩子唱着欢快的 儿歌走到台前……而观众也被这“红灯笼”引导着走进了《大山里的红灯笼》(长春艺术研究所出品)的演出中,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看完这个戏,每个人都 情不自禁地受到了一种感动。

  该剧的动人之处,在于描写了孩子们的一个真实的“梦”,写出了他们为实现这个“梦”而刻苦努力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人格成长,凸显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远大志向。

  该剧的独特之处,在于摒弃了儿童剧中的“成人”思维,以儿童的视角去描写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性格和孩子天真的“梦想”,因而显得真实、可信,既启发了孩子,也促使大人们的思考。

  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写活了一群孩子生龙活虎的性格,特别是成功塑造了郑天宇的形象。郑天宇这个形象之所以感人、令人信服,就在于他的成长,尤 其是他的转变自然、真实,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没有一点儿人为拔高的痕迹。还有赵刚、刘梦生、孙铁蛋、周雪梅等孩子的形象也非常有个性。

  郑天宇的第一次出现,并不是一个好孩子的形象。他因为在城里不好好学习,常常偷偷逃学去网吧而被父亲打骂,最后只得把他送到大山里的二大爷家 里,希望他能够在这里戒掉网瘾,好好学习。可是,郑天宇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山村小学抵触、反感,嫌这里条件差,没有肉吃。而他在城里养成的“优越感”,使他 从心里看不起大山里的穷孩子,常常跟他们发生矛盾,拿着周雪梅的布书包擦桌子,欺负同学,跟孙铁蛋打架,偷果园的苹果。不能上网,他就拿着手机发“微 博”,在同学面前显摆。老师上课他故意吵闹、搅和、念歪诗,破坏课堂气氛。以致开始满怀热情欢迎他的同学们渐渐地都产生了“这个城里来的孩子太烦人了”的 情绪。在家里,二大爷也被他气得直跺脚。

  郑天宇的转变是从他要求二大爷给他做一个“红灯笼”开始的。看到同学们提着红灯笼上学,他也想要一个,尽管他家离学校很近不用早起赶夜路。尤其 是二大爷给他讲的英雄故事促使他思想上产生了转变。郑天宇虽然顽皮,常犯错误,但他的本质并不坏。他争强好胜,尤其想当“大英雄”。由于从小没了母亲,爸 爸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教育,更谈不上在他孤独无助时给他以爱抚,他一犯错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不是批评,就是粗暴地打骂。久而久之就使他产生了“逆反” 心理——“他越批评我,我就越不听他的话。慢慢地,谁的话我都不愿意听了”。所以,他平时最“烦”爸爸,甚至不想听到别人在他面前提“爸爸”两个字。但当 他听二大爷说,他爸爸在缉毒战斗中用自己的身体救了二大爷的命时,他开始转变了对爸爸的看法。同时,在他小小心灵里生出一个“梦想”——“我的理想就是要 成为像爸爸一样的大英雄!”

  郑天宇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山村孩子对他的影响。大山里的孩子,家里穷,学习条件差,但他们有志气、有梦想,有克服困难的韧劲。爸爸妈妈外出打 工,他们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爷爷奶奶,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来上学,还要拾柴、采药、做家务,再晚也要完成作业,他们毫无怨言,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有一 个“梦”。他们自己困难多多,可是见到同学有困难时都会伸出热情之手。他们也调皮,有时也犯错误,但他们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们深深地懂得“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爸爸妈妈说会儿话,在妈妈的怀里撒撒娇,可是现实却不允许,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写在作文 里。为此,第四场戏的“作文课”最动人。吴小丫满含热泪朗诵了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我的思念》,周雪梅歌唱“献给爸爸妈妈的一首歌”更是令人落泪:

  真想让你抱一下,我的妈妈,想起你,眼里就挂着泪花,真想在你的怀里说说知心的话,告诉你 ,我已经长大。

  同学们对爸爸妈妈的深情思念,爱爸爸妈妈的朴实感情深深触动了郑天宇的心弦,使他回忆起爸爸对他的种种关爱,尤其是对爸爸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产 生了一种敬佩。他暗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为同学们做些好事。尽管他听信王满仓的话“偷”了果园的苹果,又挨了二大爷和老师的批评,跟孙铁蛋打架又犯了老毛 病,但他为了让同学们都吃上一顿肉,起大早去集市用自己攒下的零用钱买肉,发微博帮刘梦生找爸爸,把大山学校的情况发送出去,引起社会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关 注,为山区孩子建新学校等等,这些行为却是真心的。

  在郑天宇的转变过程中,于老师的鼓励,二大爷的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郑天宇的不听话,到处惹事,二大爷没有粗暴地打骂,而是耐心地 讲道理,宽容地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孩子。于老师对郑天宇的错误也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耐心开导,及时鼓励。一句“让我们跌倒时,用最美 丽的姿势站起来”的鼓励,给了郑天宇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与信心。使他讲出了心里话:“老师,其实……我也想当一个好学生,我也想做一个好孩子”。而 于老师讲述的“红灯笼”故事,更点亮了郑天宇的心灵之“梦”。这样一来,郑天宇的转变就具有了一种真实的力量。剧情也随着他和同学们的成长而逐渐走向了高 潮。

  戏的结尾,当同学们高举红灯笼送郑天宇回城那动人场面出现的时候,观众分明感到,“红灯笼”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梦”,也温暖了观众的心,并给予所有人一种积极奋起的信念与勇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