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评 >> 正文

鄂伦春游猎部落的命运交响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6日16:12 来源:包斯钦

  《多布库尔河》是一部命运交响曲,它截取鄂伦春民族从原始公社制社会一跃跨入现代社会的那一段历史,把镜头对准一个命运多舛而顽强抗争的猎人家 庭及其所属部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命运、自然、社会等诸多形而上命题的思索和感悟,当然还有对文学、对小说的理解。这是一部生命的礼赞,生命在这 里坚韧、顽强、平和冲淡而又谲奇伟丽;这是一首爱情长诗,爱情在这里坚贞、凄美、诗意浩荡而又超然象外;这也是一幅民族风情画长卷,鄂伦春人的游猎生活、 巫术仪式、饮食起居,还有那原始、质朴、绝无扭捏作态的阳刚大气跃然纸上。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定是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延续下来的,淋漓尽致地 书写民族精神和人性力量,是文学作品震撼人心的最主要原因。我们从《多布库尔河》中的车车依尔家族、柯尔特依尔家族等猎民身上看到了这种民族精神和人性的 力量。

  《多布库尔河》并无历史的恢弘,也不见史诗的绚烂,它叙述日常生活的鲜活经验,表达具体而微的人性关怀,朴实无华,情景倍至。人们为果腹、为生 存、为部族的繁衍生息而劳作、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最自然的生活往往体现出最高的境界,在琐碎和单调之中展现的恰是生命的伟大。

  《多布库尔河》是爱的长诗。在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里,爱是构筑他们社会的基石,爱是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他们爱得感天地、泣鬼神,爱得金石情 坚,至死不渝。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注定使这里的人们有着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爱的方式、爱的故事。在这餐风沐雨、熬枯受淡的生活条件 下,在这基本的生存都时刻面临威胁的严酷环境中,爱情,可能是燕俦莺侣的山盟海誓,但不会是花前月下的缠绵情意。对这个鄂伦春部落的男男女女而言,爱情意 味着付出、责任,甚至是牺牲。

  萨娜身为达斡尔族女作家,长期与鄂伦春民族共同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向对鄂伦春民族怀有真挚的情感,也早已萌生为他们写一部小说的创作冲 动。但她毕竟来自于另一种文化,属于另一个时代,相距鄂伦春人社会转型的那一段历史已经遥远了。不难看出,萨娜在如何把握鄂伦春民族社会转型题材的问题上 的确颇有为难。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被消解、被遗忘,只是有史以来被消解、被遗忘的诸多文化中的个例而已,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该如何珍视和有 效保存当下尚存的、濒危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民族传统文化呢?我们如何将社会进步、人的解放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得“鱼”而不丢 “熊掌”呢?萨娜显然试图进行批判的反思,但最终未能到达理性的彼岸。假如萨娜一如既往,仍有兴趣用小说的方式继续她关于生命、爱情、命运的哲性思考,继 续她关于民族文化及其未来的深度探索,那么,这点遗憾定会在她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加倍的补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