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2015年6月26日讯,国内科 幻奖项不少。银河奖、星云奖举办多年,在科幻迷的心中已经扎根。今年凭借“三体”话题造势,科幻奖项门槛抬高。《北京晚报·书乡周刊》助推一个全新科幻奖 项的启动,难免有凑热闹之嫌。如今刚读《三体》的新人,往往被资深科幻迷所不屑。多年坚持当然值得钦佩,但若由此端了架子,坚守小圈子文化往外赶人,科幻 小说刚烧开的热度又能保温多久?作为面向大众阅读的媒体,书乡周刊自认没有科幻平台的专业水准,我们是以一种好学好问的落后者姿态来赶场的。
一些质疑相当有见地。好作品从来不是“有奖征文”,文学奖有用吗?说的在理。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也会有海明威、加缪、萨特、索尔仁尼琴的传世杰作。但 是请允许我们有自己的视角。一个文学奖项的评选,作用何在?不在作者,而在读者;不在开发杰作,而在指引阅读。就像百晓生的兵器谱,不是武学秘籍,而是江 湖指南。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都没获诺奖,并不影响他们的世界声誉,但是若没有诺奖,一般读者真的会去关注德里克·沃尔科特,一个来自东加勒比海岛国 圣·卢西亚的诗人吗?
科幻创作自认小众。大致原因,一是国内科幻创作式微;二是国内科幻读者群基数太小。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导致当下文化的断代断层。就 文学而言,大众和小众是相对而言。今时今日文学阅读就可说是小众行为,更难用具体数字来衡量哪类文学为大,何种文学为小。从好处来想,读者群细分过的小众 文学,诸如推理、玄幻、武侠或是科幻,你方唱罢我登场,更可展现当下文化自由选择的精彩面貌。每一种小众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大众话题,就像《盗墓笔 记》、《花千骨》或是《三体》……相同点是,每一种小众文学都会被放置于一个不停被讨论的大众命题中:本土特色和走向世界。此中情结,当是我们的文化正迫 切需要被世界肯定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关注坐标奖?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热度,而是热情。“坐标奖”来自三个科幻迷的不满足。三个创办者的民间姿态开放、坦率,愿意接受讨论和批评。 正是基于三人对国内科幻创作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坐标奖一开始就明确了什么该大什么该小。第一,评选范围该小。坐标奖不做长篇评选,国内每年科幻创作拿得出 手的长篇本就凤毛麟角,《三体》推出至今已有七年,其火热的背后却是后继乏力的窘况。第二,评委范围该大。70多人的评委阵容,对于这样一个初创奖项来说 可谓奢华,而其中不仅有创作者,有从业者,也有读者,做到了兼容并蓄。
乍听起来,“坐标”这个词并没有“银河”、“星云”一般的科幻味道,却是个有“野心”的称谓。我们看多了文学评奖那些言辞晦涩的授奖词,却很少有奖 项能清晰地给出自身的评价标准。没有大背景支持,也没有高奖金吆喝,坐标奖自在地把工作放在“评”上,而非“奖”上。国内科幻每年作品说少不少,有质量的 说多不多。坐标奖的评选目前从400多篇候选作品中选择了41篇,难免会与星云奖、银河奖等先行者有重复奖励。我们并不希望坐标奖为了与众不同而制造独特 的选择,我们更关注他们会对作品的价值给出怎样不同的评判。为什么关注坐标奖?最重要的是,我们认定相同的价值观——独立、透明和公开。
在《三体》诞生的本土中国,有这么三个人,他们认为国内的两个科幻大奖“银河奖”和“星云奖”都还不够劲,于是密谋成立了“科幻坐标奖”,并得到北京晚报的大力支持。目前“坐标奖”的评选工作火热进行中。
这三位是三丰(资深科幻研究者、香港某大学教授),拉兹(科幻世界杂志社资深编辑),竞天泽(幻想作家、“银河奖”得主、独立书评人)。虽然有各自的职业,他们的共同身份都是老科幻迷。三丰甚至做过一个叫“星空奖”的民间科幻奖,这其实也是“坐标奖”的前身。
“星空奖”是2009年三丰和其他小伙伴做的一个民间幻想文学奖。做了两届就停掉了,主因是感觉与2010年启动的“星云奖”有重叠。随后的几年, 三丰一直积极关注并参与“星云奖”,觉得当时停掉“星空奖”的做法也许并不完全对。并不是说星云奖不好,它每年都在进步、起到了科幻行业标杆的作用,但三 丰发现“星云奖”的评选机制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主要集中在如何决出提名名单这个环节上。导致每年评出的金银奖比较难被看作是本土科幻一年成果的完整公 信展示,甚至某些时候还会出现比较大的争议。
所以,重启星空奖就成了三丰一直在酝酿的事儿。从2012年开始讨论星空奖改造计划。稍后拉兹加入讨论,提出方案,并提供了新名字“坐标奖”,这个奖的目的就是要让关注点回归到科幻创作本身。
拉兹的身份很特殊,他是《科幻世界》的编辑,这正是内地另一个科幻大奖—— 1986年开始的“银河奖”的主办单位。长期以来,“银河奖”一直是国内唯一的正式科幻奖。在《三体》火之前,说这是中国科幻最高奖绝不为过。但《三体》 火了之后,更多出版机构参与进来,同时最近几年开始有了豆瓣阅读等自出版/互联网出版平台,而“银河奖”限于杂志社颁发,只限杂志刊载内部,开始逐渐显现 出局限性。虽然从2014年开始已经将评奖范围扩展,不再局限于杂志社发表的作品,但这种开放仍是有限的。
三丰和拉兹的讨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坐标奖章程,基本上是朝美国“轨迹奖”模式 走。最初野心比较大,要做包括图书、作者、作品在内的十几个奖项,后来觉得搞这么大不好操作且没有可持续性,索性就跟“斯特金纪念奖”一样把范围缩到中短 篇小说那么小。小且精,小且专,而且更适应他们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于是,2014年底三丰和拉兹统一了意见,就从2015开始正式运行了。
2008年《三体》出版,到2012年前后开始火起来,科幻越来越受关注,看起来很火。但因为身处这个圈子的核心,他们很清楚整个科幻创作其实是虚火,与影视、游戏之间的雷光电火不过是表面繁荣,中国的科幻需要一个真正的评奖来验明正身。
总的来说,“科幻坐标奖”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尽可能没有黑幕和人为操作空间的奖项。这一点很难,而且对已经有些阅历的拉兹和三丰来说,这个想法很天真,但这是他们的理想。
2014年明确了大方向后,三丰和拉兹开始进行准备,主要是资料收集、章程制定和评委邀请。正是在这个时候,竞天泽闪亮登场。
竞天泽是拉兹以前负责的一本叫《飞?奇幻世界》的杂志的作者,第一篇投稿就获了 奖。拉兹对他的印象很深,因为那时候他的QQ资料里填的是“女”,颁奖典礼住宿安排时,就把他和其他女作家安排在了一起,结果等他到了杂志社才发现是个大 老爷们。2014年,竞天泽自己热火朝天地做了一个评测小说的自媒体,一下让拉兹看到了竞天泽看书方面的超能量,立刻拉他入伙,于是“科幻坐标奖”三人组 委会正式成立。
入选书目的初选,几乎就是竞天泽完成的,他看书又快又准,到2015年2月,已经初步确定了入围作品的原始篇目。之后根据评选章程,由全部评委对这一名单进行补充,最终形成了坐标奖入围名单。
接下来就是评委给作品打分。这部分工作相对明确,但由于“宽进严出”的原则,每 个评委要读的入围作品数量还是很多的,为此组委会预留了两个月时间给他们认真阅读。让拉兹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是,他们之前准备的是一个Word文件包,没想 到有的评委主动制作成完整的电子书并分享出来,这样其他评委可以用手机、平板、阅读器来看。所以拉兹感慨地说,中国科幻发展到今天,真的离不开三种人—— 科幻作家、科幻编辑和科幻迷,而事实上,科幻作家和科幻编辑里,大部分都是科幻迷出身——换句话说,中国科幻的发展离不开科幻迷。
对,“科幻坐标奖”就是来自于三个科幻迷,目前他们三人的分工是竞天泽做初评初选,三丰负责与评委的沟通,并负责宣传平台如博客、微博的搭建;拉兹因为一直在杂志社做编辑,主要是准备获奖作品合集的工作,包括联络出版社和进行图书设计。
目前已经有一些评委返回了评分表。预计6月30日之前可以完成评委评分,之后进行评分排名,依据排名评出中短篇座次。参与评选的所有作品将集结出书,给“坐标奖”留下一份存在的证明。由于不接受赞助,目前三人正准备为合集做众筹。
让科幻回归到创作本身
须叔:有影响的国际国内科幻大奖很多,国际主要有美国星云、轨迹、雨果等顶级科幻大奖,国内则有银河、倪匡和星云。已经有了这么多大奖,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坐标奖”?
三丰:因为这些大奖都有缺陷。
就国际大奖而言,星云、轨迹、雨果这些奖项的规则有两个关键点——谁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提名最佳的一批候选?以及谁来选择最后的获奖者?“雨果奖” 用数量庞大的科幻迷来做选择,以Worldcon会员费作门槛,这在以面一直运行得挺好,所以被普遍认为是科幻界最大众化和最重要的奖项。但今年的“小狗 门事件”将其弊端彻底暴露——任何人只要交钱就可以恶意刷票,甚至毁掉“雨果奖”的公正性。
与此相对应的,“星云奖”由SFWA会员来选择,而这个会员的准入制度严格,杜绝了大量刷票的可能。但常被诟病为科幻作家圈子内部评奖,评出的作品常不符合广大读者的欣赏口味。另外,星云奖投票数相对较少,就易受一些明里暗里的拉票活动的影响。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有着数量众多的科幻迷,他们每个人大量阅读科幻作品,独立公平投出自己手中的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然而这样的理想世界是 不存在的,现实是:大众投票(popularity vote)与刷票行为相伴相生,而小圈子评选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也极依赖于少数评委的良心。看上去似乎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拉兹:中国科幻创作也有三个重要奖:1986年创办的“银河奖”、2001年创办的“倪匡奖”、2010年创办的“星云奖”。《三体》之前,《银河 奖》代表了中国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准,但是三体火了之后,更多的出版机构和出版平台参与进来,银河奖开始显现出局限性。台湾的《倪匡奖》虽然十年来起到鼓励 创作、发掘新人的目的,但遗憾的受限于台湾科幻市场狭小,没有固定的创作平台,仅仅能起到在台湾维持科幻之火不灭的作用。新兴的“星云奖”(和国外的星云 奖没有关系),从一开始出现就进行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目前来看发展的比较成功,但“星云奖”较大、奖项设置太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科幻创作本身的关 注。
竞天泽:“星云奖”的平台更加开放,能吸纳那些非《科幻世界》的作品,对“银河奖”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补充。但我真的搞不清楚“星云奖”到底是怎 么评选出来的,看不见具体是怎么打分的。另外,“星云奖”的评委都是科幻圈里的人,如何保证没有人情分?但我们并没看到这个机制。
三丰:最近这两年科幻征文奖越来越多。现在又多了“微像发现奖”、“光年奖”、“科联奖”、幻想联合征文等等。这类征文奖当然越多越好,对作者来说 尤其是好事。“坐标奖”并不是征文奖,但也无意做成大而全的行业标杆奖,去挑战“星云奖”的地位(虽然口号听起来很大很有野心,笑~)。如前所述,我们只 是想为整个行业增加一个年度原创科幻创作的认可和推优机制。
拉兹: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做“坐标奖”,就是将关注点回归到科幻创作本身。“坐标”——定位中国科幻每年的坐标。这包括两个层面:从横向看,是评 定某篇作品在全年度科幻小说中的坐标;纵向看,在几年之后,也能从获奖作品中看出这一年科幻小说创作在中国科幻史中的坐标、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时 也是避免与“银河奖”和“星云奖”重复建设,我们将评选原则定为:独立、透明、开放。
挤掉黑幕和人为操作空间
须叔:独立、透明、开放,点赞的同时也要承认非常有难度,包括评委人情因素、商业因素都会影响评选。“坐标奖”具体是怎么做的?
拉兹:“坐标奖”三原则中,独立指坚决不与有利益牵连的人或者机构进行合作,不接受赞助;透明是在评选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公开可查的留证;开放 是针对全年度的所有科幻中短篇作品,国内能进行高水平长篇创作的科幻作家人数很少,产量也极低,如果评长篇,可能连入围数量都不够,除了正规杂志和图书发 表的小说,也引进了一些有质量保证和专业人士把关的电子杂志、互联网出版平台的作品。
总的来说,“科幻坐标奖”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尽可能没有黑幕和人为操作空间的奖项。这一点很难,而且对我们这些三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个想法很天真,但这是我们的理想。
“科幻坐标奖”采取的是大量评委进行打分,从而最低程度地降低个人评分干扰的做法。大量评委目前由76个评委构成,都是科幻研究者、科幻作家、科幻 迷、科幻编辑及对科幻感兴趣的一些相关产业人士,诸如北师大教授吴岩老师,知名科幻作家凌晨、北星、陈楸帆、宝树、夏笳等,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科幻 大家王晋康老先生等因为个人时间安排等没能担任评委,但也表示了支持。同时,组委会的人即我们三个人——拉兹、三丰和竞天泽绝对不能参评,即不能当评委, 自己的作品也不能入选。
须叔:独立原则在实现过程中达到了吗?
三丰:遗憾的是在评分过程中,独立原则并不那么好实现,组委会曾经想把所有有入围作品的科幻作家排除在外,但后来发现不可行,因为入围作品的科幻作 家,恰恰是现在最活跃的科幻作家,一旦排除了,评委数量就会大大下降,而他们其实是最贴近科幻创作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目前科幻创作的现状,作 者队伍是相对薄弱的,坚持创作的成熟作家其实就那么几十个。最后组委会也只能妥协,这些作家担任评委,也可以给自己的作品评分,但是组委会会去掉作品的最 高分和最低分之后计算平均分,并且所有的评分表都将在网上公开……当然,组委会会给评委编号,也是消除他们的顾虑。“科幻坐标奖”只是要让每一个流程都不 留下操作空间。
科幻热目前只是一场虚火
须叔:2008年《三体》出版,到2012年前后开始火起来,今年大电影启动拍摄,科幻已越来越受关注,看起来很火啊。
拉兹:身处这个圈子的核心,我真实的感觉是整个科幻创作处在虚火状态中。《三体》火了之后这几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很多媒体关注科幻,其实只是关 注三体和刘慈欣,因为这才能引起读者对他们采访的关注;而对其他作者、其他作品,其实是不怎么关注,甚至没有兴趣。这也是科幻虚火的一个表现。因为除了刘 慈欣和三体,能引发关注的好作家、能引发热潮甚至争议的好作品,实在也没有多少。
三丰:有关三体热和科幻的小众大众,我比较同意夏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观点–科幻文学一直是传统的“小众亚文化”,但有机会借助某些传播机制发展 为“大众流行文化”。然而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蜕变只会发生在某一部分科幻作品身上,比如《三体》。其变化也需要作品本身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促成,不太具 备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所以科幻界不能迷恋于这种“大众化”神话。科幻热中最热的关键词就是“打造科幻产业链”,其本质也就是想借助创意产业下游的其他传播 机制(如影视/游戏/动漫)来“大众化科幻文学”。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中国图书评论》上,就是说这种从“卖科幻作品IP、改编成影视游戏动漫”的狭 义产业链很不稳定,我们更应该“打造”的是那种“拥有科幻创意/思维/情怀的人才在各个创意行业流通”的广义产业链。其实这个广义产业链无所谓打造,靠的 就是科幻文学上游的产量丰厚、读者人多势众。这才是真正持久有后劲的发展之道。
竞天泽:内地科幻随三体似乎已经大热,我们可以放长远些看。可以说在科幻这个层面,中港台以及整个华人世界似乎已经有打通在一起形成共同体的大趋 势。其表现就在于,港台的科幻界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努力向内地靠拢,而海外的华裔科幻作者也越来越多与中国科幻界有所沟通。比如台湾的科幻泰斗黄海老师经常 向内地科幻平台推介台湾科幻作者的作品,并积极参与每年科幻星云奖的评选和嘉年华活动。又比如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三体》和其他中文科幻小说,还 参加了去年的“星云奖”。必须要说,这一趋势主要归功于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成立和科幻“星云奖”的创立。正是科幻协会抛开地域成见、打开国际视野,才做到 了团结全世界华人科幻力量。
须叔:没错,去年的大小刘同台可是引发了科幻迷的极大热情,红毯上那尖叫声不亚于影视界超级巨星降临!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世界于内地联手的情况会越来越常见。如何增进三地科幻产业的合作是泄虚火、燃明火的一个共赢思路。
拉兹:哈哈,这就是刘慈欣对中国科幻除了三体之外的最大贡献,也是其他人达不到的贡献。这个时候,科幻作家、科幻从业者们应该跟上去。别刘慈欣一个 人把媒体吸引过来了,转头一看,后面没人能跟上来!浪费了大众的热情,就浪费了持续下去的可能。所以我们也想通过坐标奖发现一些真正能够被众人广泛认可的 作品,而不是科幻迷小圈子认可,所以我们的评委才选择那么广的范围,推荐给媒体、让他们知道,除了刘慈欣,原来还有这些作品值得看,还有这些作者值得关注 和跟踪。
须叔:上周末我组织了科幻活动,和幻迷聊天还提到,国内科幻电影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除了张静初主演《三体》、中影一口气买下六部科幻小说的改编 权,郭敬明团队也囤积了大量科幻原创作品,目前先以《爵迹》试水。《爵迹》更偏奇幻,但有范冰冰+郭敬明两块牌子,还是非常吸引眼球的。电影导演宁浩的新 片也选择了科幻题材–《疯狂的外星人》,还请到刘慈欣担任编剧,令业界瞩目。尤其是早前接受采访时,宁浩曾经说过“刘慈欣的小说版权,除了《三体》之外, 很多都在我手上”,还表示接下来会拍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这些信息似乎都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越来越真实了。请问,认为未来科幻爆发点会在 科幻电影吗?
竞天泽:爆发点的话,先等《三体》的电影上映了再说吧。无论《三体》电影成功与否,我觉得都会对科幻爆发有一定的作用。至于说郭敬明,没看过不知道。但他应该能成功,他也最好能成功。他签了那么多优秀的科幻作家,也应该对这些作家负责。我祝福他成功。
中国科幻看似繁荣的背后,充满虚火。到底有多虚,首先是科幻作家奇缺(活跃的只有那么三五十位),其次是作品有限(出版的长篇作品年平均二十部已相 当高了),第三是IP转化艰难。在这个环境下,科幻评奖必然受到诸多限制。长期以来,《科幻世界》几乎成为中国科幻唯一的商业平台、聚集了大陆几乎所有可 出版的科幻作品,所以自办的银河奖自然就是业界标杆。直到五年前星云奖横空出世,异军突起,打乱了现有格局,迅速成长为新的王者,但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 患。
从大处来看,两大奖虽然都宣布合作共赢,但必然面临对比竞争。谁更有实力,好的作品更会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改变业态分布。因此,做大做强的同时难免顾此失彼。从小处来看,修炼内功、完善赛制本仍是重中之重,可惜现状永远让赛制达不到最优、甚至痼疾缠身。
银河奖的最大问题是内部奖,没有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作品天然失去评奖资格。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科幻世界》一家独大的状态已经宣告结束,读 客、磨铁、果壳、世纪文景、新星、清华、郭敬明最世团队、成追忆百花文艺书系等数家出版机构强力杀入科幻市场,群雄逐鹿已成定局,银河奖固步自封必落下 风。就在2010至2012这几年,迅速从众星捧月向孤芳自赏过渡,参与作品的数量质量、评委粉丝的关注都连年减弱。2012年底,才破釜沉舟拿出新举 措,不仅宣布降低门槛“首次面向全国年度幻想出版作品评选”,而且砸下35万元总奖金、头等奖10万元重奖,力图收复山河。这是倪匡奖之后当时华语科幻/ 奇幻的最高奖金了,然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来难以避免既当赞助商、又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的嫌疑,收奖虽然扩大、评奖仍然难免会向主办方倾斜。从去年第 二十五届评出结果看,除了两个图书奖给了非SFW系外,其他奖项都给了自己人。而且评选机制、专家评委都不公布,谁也不知道是怎么评出来的。二来横向地, 郭敬明早就开始了“文学之新”大赛,冠军可获总价一百万元的量身打造计划,其中就含50万元现金预付版税!虽然该奖主打青春文学,但科幻新人陈奕潞就是凭 第一届的优异表现进入大众视野、而后获得了科幻星云奖的银奖;第三届更是力捧科幻老将迟卉成季军。因此银河奖奖金的吸引力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至于第三 呢,星云奖的崛起正在方兴未艾之际,简单的举措变化难以改观整体态势。
要知道一开始《科幻世界》可是星云奖的最大推手和功臣——前三届星云奖都是《科幻世界》主办的,评委、资源大都共用。然后,星云奖一崛起,银河奖就 被逐渐边缘化了。其实,要说《科幻世界》也不是没有机遇。如果它及时发现风向、主动调整评奖方针,以其龙头老大的地位,未必不能做成现在的星云奖甚至更 多,继续称霸科幻江湖再十年。虽然这有它对中国科幻事业进步的公心在,但作为商业机构,《科幻世界》没有及时察觉到危险,仍需反省。
至于星云奖自己,当成功上位几年后,也出现许多乱象。最主要就是评奖机制的合理性。
星云奖力图成为新行业标杆,一开始就求大而全,每届大约十个奖项。每个奖先是大面积海选,然后评选出五强入围,最后评出一个金奖、四个银奖。最难控 制也是问题最多的环节,就是票选入围五强这个阶段。只要进入五强就至少有银奖拿,于是每个奖项都搏命入围。前几届刷票盛行;五届起针对会员票做戏。会员一 样容易受个人、机构利益甚至某些拉票机构的影响,利益博弈很难保证公正性。拉票换票买票做票幕后补位在所难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入围五强的章程连年变动。首届星云奖全用大众投票决定入围五强;二到四届用大众投票前两位+会员投票前两位+组委会补充一位(称 “2+2+1”模式)决定五强;五到六届改为用会员投票前三位+评委会补充两位(称“3+2”模式)决定五强。但新问题仍不断涌现。结果就是,入围名单被 人狂吐槽:这篇居然也能入围?那篇居然会员票第一?
比如第四届赵蕊蕊的《彩羽侠》入围五强,就是一例。作为中国前著名女排运动员、奥运冠军,赵蕊蕊选择弃“武”从文让人眼前一亮。但《彩羽侠》作为一 部还很稚嫩的奇幻作品,也进入代表年度国内最佳长篇科幻小说的行列,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它的入围明显是粉丝刷出来的。同届还有作品是投票结束前一天内猛 涨数千票挤进去的,当时就引起不小争议。于是从那届之后,人人都可以投票改成了只有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投票。
会员投票看似美好,问题也不小。主要还是会受各种利益牵扯,出现拉票、换票、买票、团体做票的可能。不管是用评委专家、协会会员还是大众,都不完善。用少数几个专家定五强,特别是如此多奖项,难免视野狭窄,挂一漏万。
那么,同样用会员投票,为什么美国星云奖运作得好呢?一是会员多(总会员数1800多,华人科幻协会2012年公布才140余名),利益分布分散, 如有乱象也会被稀释,危害小。二是美国科幻界一直有自发的持续性推优机制和传统,如各种发达的科幻评论平台、SFWA内部论坛常年会员自发做的佳作推荐和 试读。通过这种全年无休的推优机制,大部分会员可以比较全面地做出选择,而不需要临时抱佛脚。
另外,最近两届的长篇金奖陈楸帆的《荒潮》、宝树的《时间之墟》,都是最世文化的作品。最世在出版界的地位稳固、粉丝号召力惊人,现在又签约了一大 批当红科幻作家,高调进军科幻界。虽然不至于刷票,但对投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两届的结果就是明证。再往以后如何不被各大势力左右而保持独立性,已成星 云奖当前急务。
总之,两大科幻奖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似乎一时仍然是无解的。后续如何改善,还要拭目以待。在有限的科幻市场里,如何整合、盘活资源,科幻评奖还应起到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