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黄海贝:忘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6日15: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海贝

  学琴前,我曾多次完整地听过如山师父录制的古琴演奏CD《琴音三昧》,十首琴曲,当时在我听来是混沌一片的,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只有其中两曲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一曲《阳关三叠》,一曲《神人畅》。对于前者,大致因那三叠的旋律每次弹奏时会循环往复出现三次,因而比较容易记忆;而记住《神人畅》,则因为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它确实明显区别于其他琴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两年后,师父亲自传授我们《神人畅》时,才得知,这首古曲被收录在明代的《西麓堂琴统》中,而作为几乎同时期的著作,脍炙人口的《神奇秘谱》却未有记载。于是学者推测,此曲为古老的祭祀礼乐,可能由于太接地气了,具有皇家血统的朱权有意未将它收录进《神奇秘谱》。而《神人畅》毕竟流传了下来,并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人。

  “畅”,与“引”类似,是古琴曲的一种体裁(表现形式),而“畅”体裁的琴曲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两首:分别是《神人畅》和《南风畅》。此二曲均只用了宫、商、角、徵、羽五根弦,少宫少商两弦皆不用。在其他琴曲中,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

  今人研习的《神人畅》曲谱,则是由武汉音乐学院的丁承运教授打谱,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成都的古琴打谱会上首次公开演奏的,当时反响如潮,获得了琴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著名琴家吴文光和龚一先生也先后为《神人畅》打谱,但大多数琴人还是更喜欢丁承运教授的版本,认为这个版本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古人的思想,再现了古乐的原貌。

  唐以前的古琴曲基本声多韵少,大部分旋律通过泛、散、按音表现,其中最以《神人畅》为典型。师父为我们示范,那淳朴自然、浑厚高古的技法与曲风那么契合,人神交流的神圣场景在他的弹奏中复活了。

  初起的泛音仿佛由远而近、由缓而疾的鼓点,敲开了远古时空的帷幕——人们正围着篝火祭天乐舞。随后,高音区代表“天”音的大段泛音流淌盘桓,仿佛神迹示现,人群中发出阵阵欢呼;代表“地”音的散音轰然奏响,震撼心灵;而代表“人”音的按音也跌宕而至,那是人类更加虔诚地歌舞与祈祷。渐渐地,泛音与按音交织在一起,由古拙苍老而激昂恢弘,浑然天成,仿佛一场钟鼓大乐,响彻在天地与人群之间,是神与人的完美交融,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画卷。

  天人合一——中国人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意蕴广远,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于此,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均有自己的见解,但在核心旨意上,则殊途同归,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从儒家来看,天是道德和原则的本原,人类则天生具有这样的道德原则,天人合一是自然而然的。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欲望蒙蔽,迷失了自心。“求其放心”,便是儒家倡导和追求的达到一种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也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禅宗来讲,人即是佛,只缘迷于世俗,一旦觉悟,真如本性自然显现。所谓真正的觉悟,又与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以道家观点,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与天本是合一的,却于后天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与自然不协调。人类应“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由此,师父一直强调,无论何时,演奏中的最佳状态即是“忘我”,或是叫作“物我两忘”。只有忘记那个“自我”的存在,放下执著,才可能真正融入到琴曲的情境之中,也才能够更好地表达《神人畅》所蕴含的和谐与和美。

  我对师父的话不断揣摩和实践,并屡屡得到印证:在家练琴,在外教课,在舞台上表演,无论何种场合,“忘我”,对于那个把“自我”牢牢抓在心中的骄傲甚至自负的我,都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修行。练琴时的走神、教课时的无措、表演时的紧张,所有这些,统统是“自我”的陋习,统统需要放弃和放下。然而,知易行难,将点滴的领悟践行到实际中,则需要更大的念力、心力和毅力。

  不是吗?天空风月无边,大地呼吸绵长,小小的“我”,应是无生无灭,随处即可安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