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读《皋兰夜语》(张存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5日11:28 来源:甘肃日报 张存学

  我是怀着深深的敬意读《皋兰夜语》的。作为评论家的雷达在中国文坛上驰骋多年,他强烈的在场感,他宽广与包容的胸怀,他基于人本身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他持守中性立场对偏狭话语的警觉态度都让我敬佩。《皋兰夜语》是先生精神疆野的另一种呈现,也是他文学地基性的呈现。

  在这本散文集中,有关故土的篇章占去了大量篇幅。乡愁与返乡的情结贯穿于这些篇章中。先生离乡多年,但他始终都在关照着故土,始终都在返乡的思绪与梦萦中。作为先生的故乡,我们身在其中感同身受。甘肃这一片土地是贫瘠的土地,也是充满苦难的土地,离开和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它爱恨交集,但不管怎么样,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它是母亲,是生命初始的地方。它的严酷,它的凌厉,它的广袤给每一个在它土地上出生的人以生命的厚重感,同时,它的宽博与沉默又给每一个在它土地上出生的人以敬畏感——对生命敬畏,对大地敬畏。先生这些写故土的篇章大都率性而写,每一个细节都娓娓道来,它们鲜活,生动,有强烈的在场感。读这些篇章能体味出先生对故土的深切情怀,这种情怀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先生一生的。读这些篇章我在想,先生的文学评论之所以始终能够领时代之先,除了他敦厚的性格外还应该归功于故土对他的滋养,应该归功于故土赋予他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文学是生命层面上的事情,对生命充满敬畏也就将文学当成神圣的事来对待。今天,我们与先生聚集在这里,也是对甘肃这片充满苦难与光荣、深厚而宽博的土地的再次体味,再次深入,再次共同在场,并在此情景中我们再次与先生一同领受文学的神圣感。

  在《皋兰夜语》中,先生的杂谈记事以及游记之类的散文闪现着先生睿智的理性光芒。这些篇章往往短小精巧,但从中能够看出先生作为一个评论家和作家的理性基础,这个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先生的独立性和人性立场。

  当代文学中,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以及各种观点此起彼伏,形而上学惯性的思维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以观点、以某些理论和价值性言说为出发点的文学评论者,这些评论者往往在观点层面上打转而脱离文学的在场生成和艺术生命,可以说,这样的评论在当下已经危机四伏,已经走到死胡同。而先生始终对非在场的评论保持着警觉,始终以文学的在场性为言说的前提,始终不被一些所谓新的理论所左右。持守评论的独立性,这是先生多年之所以保持评论的活力的原因之一。持守独立的立场使得先生能够自由而深入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事实本身而进行的。《皋兰夜语》中的第二版块集中呈现了先生对一些人生境况的思考。先生的“缩略”一词概括了全球化最主要的特征,并对人被不断通约的现实给予了准确的分析。还有对技术的思考,对时间的思考都有独到之处。从这些思考中能够看出先生对人命运的不断反应和不断的忧虑。

  持守人性立场是先生的写作具有活力的另一个原因。人有本然性,人的幽暗,人的光芒四射都是在人本然性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人是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有内在的尺度。文学根本上说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写人性和从人性出发是两码事,从人性出发首先要求的是写作者个人必须具有通达人性的善意,必须具有人性内在的尺度,这样才能兼容并蓄,才能在一个宽广的范围内观照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才能与作品共生于艺术创造的世界中。基于此,先生总是从作品给予人的温度入手然后上升到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先生总是挈精要而不忘细微,揽全局而不忘小节,然后显现出先生强有力的划界能力和言说能力。从《皋兰夜语》中,从先生的诸多评论中都可以看出,先生的写作始终都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并以人内在的尺度进入写作,在此写作中或者达及他个人的世界,或者通情于他人,通情于物与景,并在其写作中衡定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或许,《皋兰夜语》更能展示一个真实的雷达先生,在其喜怒哀乐中有真性情,有人生况味,有真知灼见。阅读这样的文本,会立刻亲近一个有血有肉的雷达先生,一个有温度的雷达先生。在这种亲近中,与雷达先生相遇相知,从而感受到他的不凡与深刻。

  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长期以独立的、人性的立场面对自己和面对他者,先生的为人和为文都令人尊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