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忠实基础上的妥帖——评戏曲电影《苏武牧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3日09:06 来源:人民日报 顾春芳

  《苏武牧羊》是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继《程婴救孤》《清风亭》这两部戏曲电影之后的又一倾力之作。该片无论是从艺术史,还是从剧种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角度而言,都值得重视。

  如何让电影忠实于戏曲艺术的美学本质,并且恰到好处地以电影的方式表现舞台艺术的审美境界;如何使优秀的表演艺术在影像转译中依然能够得到相对完整的保存?这是戏曲电影面对的难题,也是拍摄一部优秀戏曲影片的关键。电影《苏武牧羊》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武牧羊》的成功首先在于编剧打破了对两种艺术形式的文本转化隔阂,既忠实于舞台文本,又在此基础上对电影段落结构的序列进行妥帖的安排,实现了自然的“电影化”。其次,影片用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刻画人物、表情达意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用精彩纷呈的唱段呈现了人物心理和命运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十九年”的唱段,把汉匈和好后苏武去留抉择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归汉是苏武苦捱十九年的祈盼,然而此时归汉就意味着抛妻别子、骨肉分离。当生死、家国、情仇等内心冲突奔涌而出时,苏武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尽忠守节、忍辱负重,焕发出了浩然正气,走向了人格美的新高度。

  电影通过苏武与单于的对抗、与李陵选择的反差,刻画出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儒者形象。这个义士形象在今天有没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发掘和提升?贝加尔湖畔十九年风餐露宿、茹毛饮血、持节坚守的极限境遇下,是否还有除爱国忠君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人性阐释?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充分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它没有把成熟的表演艺术和舞台演出作为实验素材,更没有把传统戏曲作为电影艺术的实验场。影片比较好地把握了“忠实和提升”的关系。导演选择了一个特别值得记录的对象——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和他的豫剧表演艺术。作为“豫西派”的杰出代表,李树建在整理、继承和挖掘“豫西调”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独特唱法。他的高腔不是一味地注重声调的高亢和技巧的展示,而是将声、情、意融合在一起,高亢处似杜鹃啼血般悲怆苍凉,沉吟处如高山流水般荡气回肠,在得天独厚的宽广音域基础上设计气韵和声腔,使原本就擅长表现曲折委婉感情的“豫西调”更加雄浑悲壮,将豫剧的声腔艺术推向了高古苍劲、沉郁浑厚的审美境界,给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戏曲电影首先要忠实于戏曲的审美核心,忠实于演员的表演,忠实于唱腔、对白、身段包括演员的功法,既要忠实地呈现表演艺术,也不能用蒙太奇甚至高科技来人为地夸大,甚至“造假”。《苏武牧羊》为豫剧这个剧种本身,和未来艺术的传承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费穆、崔嵬等著名导演对此都有涉猎,他们深刻思考过戏曲电影的美学问题,并留下不少珍贵的艺术经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和载体,戏曲电影的创作应该包含中国人自觉和自信的文化追求,包含代表时代精神的审美诉求。我想,只要像《苏武牧羊》一样保持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敬畏与审美追求,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