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在盐谈写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1日09:31 来源:中国江苏网

  摘要:6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来到盐城师范学院,为那里的师生带来一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讲座。记:您谈到民族特征,但是我们今天的写作,似乎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中国江苏网6月19日讯 6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来到盐城师范学院,为那里的师生带来一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讲座。讲座开始前,盐城晚报记者对毕飞宇进行了专访。

  盐城晚报记者(下简称记):毕飞宇老师,您好。作为一名小说家,您能说一说,在你眼里,什么是好小说吗?

  毕飞宇(下简称毕):什么是好小说,通常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些标准,实际上还是很清晰的。在我看,有三点很重要。第一个是语言。写作者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闲言碎语,一下子全部挤进小说的语言中,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写作的锤炼;

  第二个是必须与时代有关。好的小说一定是具备时代特征的;

  第三个是具有民族特征,能够体现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习惯。我们都知道,汉语小说、西班牙语小说、英语小说、法语小说,不同语种的小说,其实是有巨大差别的。那么一部好的小说,必须能体现它所在民族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特点。

  记:您谈到民族特征,但是我们今天的写作,似乎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这个情况比较明显。这个也比较好理解。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对比较封闭的。所以80年代先锋文学兴起的时候,许多作家都自觉地学习借鉴西方小说。不过,很快这些作家也开始反省自身,寻找具有民族特征的表述方式。可以说,近二十年来,实际上就是中国作家反思寻找的过程。

  记:您早期的一些作品,似乎也受当年先锋浪潮的影响,但很快就脱颖而出、写得不一样了。

  毕:是啊。当时也在不断地思考。比我稍大一点的先锋作家,曾经认为民族性、汉语在小说写作中,都是没有可能性的。但我不这么看。“往回走”是我当时思考的事情。后来写的小说《玉米》,就是一部非常汉语化的小说。

  记:您刚才说到小说的语言。您是兴化人,在写作中会用到家乡的方言吗?

  毕:也会用到一些方言的元素。但这不是用方言写作。写作中用一些方言的元素,一个好处是最大程度还原现场。但我也有一个标准,就是不能出现“注”,不能用注释的方式来解读这个词汇。方言元素的使用,不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

  记:我们再说小说《推拿》,这是一部影响非常大的小说,电视、电影、舞台剧都改编了。写《推拿》,与您早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有关系吗?

  毕:怎么说呢?如果硬件上的必然性,那是一点都没有。但从软件上讲,这个关系就大了。盲人都是很敏感的,不轻易向外人敞开内心。你如果是个普普通通的客人,他不会对你讲那么多。但因为我从事过特殊教育,盲人都信任我,这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内心。

  记:回过头再看《推拿》,有什么感觉?

  毕:感觉很欣慰。那时一个时间段里,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盲人问题,许多媒体都很关注,影响力早就超越了小说本身。因为一部小说能让盲人得到更多的关注,我心里还是多少有一些安慰的。

  记:在我们盐城,也有许多写作者,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生活节奏变快,生活题材的雷同化倾向比较严重。那么在创作中,如何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呢?

  毕:你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优秀作家和普通作家最大的区别。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写出来,在我看来,是一个关系到能力的问题。

  记:最后我们八卦一点,像您这样一个专业作家,平时主要干什么呢?

  毕:平时嘛,不是写就是读,看看电视,与家人聊聊天,运动运动,生活比较枯燥。

  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您如何处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

  毕:这个关系要怎么看了。如果能把生活和写作结合得好,那么就可以写得更久一点。当然,这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原标题: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在盐谈写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