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文学史应重新认识路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1日09:14 来源:深圳商报 魏沛娜

  针对多部当代文学史忽视路遥的现象,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传》作者厚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对路遥缺少必要的认识,以路遥的文学成就,文学史理应给路遥一席之地。

  文学史对路遥缺少必要认识

  与备受读者青睐的状况不同,路遥的创作成就似乎不为文学史研究界所瞩目。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对路遥作品只字未提,陈思和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只分析了《人生》,对《平凡的世界》则一笔带过。

  对此,厚夫认为,这是正常的。文学史叙述框架是有主观性的,文学史也是人写的。在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打压是正常的。但文学史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很多文学史就开始校正原来的一个缺憾,开始重新研究和定位路遥了。因为在当时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内,无法把路遥放到一个所谓的“求新”环境里表述。现在,温儒敏教授就提倡以读者视野来评价路遥,因为路遥是“理想读者”推出来的。我的理解,像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理应在文学史上有其位置。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引进大量西方文学思潮和作品,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坛出现了“某些革新、探索性的文学活动和写作”。与莫言等人不同的是,路遥的写作基调基本还是所谓的“宏大叙事”。这是不是路遥不受文学史研究学者喜欢的原因呢?

  厚夫说,在当时的整个文坛,路遥反复说过,当时现实主义文学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中国现实主义很多是伪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在上世纪80年代那种八面来风的时候,许多作家已经忙着割裂传统,许多作家逐风而去。但路遥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文学应该表达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进程。路遥还反复说,他不认为现代化的国家就一定能出好作品,相反像拉丁美洲反而出了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文学的发达并不是社会发达的全部。他说,当所有的人在割裂传统,他要为大地写作。他还说了一句话,他要背对文坛、面向大众。这是什么样的定位呢?如果路遥没有当时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判断,他不可能有后来的坚持。事实上,即使脑子非常聪明、思维非常清楚的许多作家,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可能都扛不住那种风气,在别人逐风而去,路遥却迎风而立,像站在风头的巨人一样,脚踩在大地之上,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用现实主义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坚定地书写《平凡的世界》里的普通人。你注意到小说《人生》,路遥的小说人物都是平凡世界的小人物,写这些小人物自尊自强自爱,写这些小人物的奋斗。

  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

  路遥面对当时现实主义自卑、现代主义横行的文坛环境,为何始终没有尝试现代主义创作?

  厚夫表示,路遥有着深邃的历史理性,他看问题的深刻程度是当时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因为路遥早年有着非常充分的文学阅读经验,一方面由于跟北京知青交往,他的思维视角立于高端。另一方面,丰富的阅读经验使他有着自己的文学判断。1988年12月30日,路遥在给《文学评论》的蔡葵老师写信时说道:“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说真话,编《路遥全集》的时候,我把这句话看了几回,我几乎是热泪盈眶。一个当年只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这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坛的幸运。在许多作家放弃我们伟大的文学传统的时候,他却坚持自己传统的表达,坚持诠释“中国精神”的书写,我觉得他多么伟大啊!我在不同场合谈过这句话,我称之为路遥的“筷子论”。我的理解是,一个作家必须把自己的艺术形式和民族文化土壤与气质进行有效的匹配。你所选择的艺术形式如果和民族土壤、民族文化不对接,注定你的作品不可能会长久保留下来。事实上,路遥坚持用中国式的方法做出的“这盆菜”,就赢得我们大众的好评。

  厚夫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15年,大约有40年时间,新时期的文学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潮涨潮落,风云变化,许多作家可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各领风骚三五月,各领风骚三五时,甚至各领风骚三五秒,结果杳然失踪。然而,路遥在当时并不被别人看好的时候,却被我们读者,被我们的岁月,被我们历史选择了。因此,我的观点是: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你能够写出好的作品,读者能够记得你,时间能够记得你。也因此,路遥活在我们读者心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