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国产科幻片, 不该是扶不起的阿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9日08:40 来源:深圳商报 吴学安

  好莱坞科幻片《侏罗纪世界》上周在北美以及其他66个市场狂揽票房超过5亿美元,成为首部上映首周便突破5亿美元票房大关的影片。这样的成绩反衬着国产科幻影视剧作长期乏力完全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

  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除了自身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科普工作做得怎么样。那么,当下我们的科普到底做得如何呢?此前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致辞中谈起科幻影片《星际穿越》在中国的热播,并以围绕其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科普文章为例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科普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需求仍然不相称。

  2015年,中国有超过7部科幻题材电影进入拍摄日程:张艺谋忙着筹备他的首部英文科幻片《长城》;周星驰也向公众确定,科幻片《美人鱼》将于来年贺岁档上映;宁浩继《心花路放》之后,就趁着“三体”热效应,紧锣密鼓地开写刘慈欣早年作品——《乡村教师》的剧本;中影公司则同时启动3个新科幻电影项目——《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记忆中的中国科幻电影,似乎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在2015年,科幻题材却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制作方向的风向标。

  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影片《星际穿越》去年在中国上映,获得不菲票房。在《星际穿越》席卷内地票房、引发网上科学热潮的同时,中国科幻大片之门也悄然开启。此前,中影集团发布新电影项目,其中就包括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的《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三部。与此同时,张艺谋、宁浩、韩寒等新老电影人操刀的10余部科幻题材电影也宣布开拍。在内地影市年度票房300亿元大趋势下,中国科幻大片前景一片光明,但与科幻题材绝缘30载后再出发,中国科幻片的市场环境和观众审美已经今非昔比,如何迈出第一步,观众在期待,市场也在等待。

  中国观众上一次看国产科幻片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和1988年的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是改革开放至今仅有的两部科幻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科幻片比较卖座,近年来,从《阿凡达》《变形金刚》到《复仇者联盟》都票房上佳。但科幻片基本被好莱坞垄断,华语科幻片屈指可数,个中原因,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严蓬说:好莱坞大制作科幻片使该类型影片门槛高,国产科幻片没生存空间;制作力量上,科幻片需要的化妆、道具、概念设计都缺乏专业人才,国内CG特效方面和好莱坞差距不大。

  长期以来,国产科幻电影难以走出“积贫积弱”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拍摄数量竟然还不到10部,近年来上映的只有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王晶执导的《未来警察》等寥寥几部,票房也以惨淡收场,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科幻迷多年来只能靠好莱坞大片来“解馋”。如去年在国内公映的好莱坞科幻巨制《普罗米修斯》,尽管该片在美国的评价并不高,但在国内却实现了很多国产电影梦寐以求的“叫好又叫座”:上映一周票房就逼近亿元;很多观众表示对该片“怎么夸赞都不过分”,而各种解读版本也充斥坊间,成为一场大众的智力狂欢。

  科幻电影的起源在1902年,法国导演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首次将人类幻想的翅膀伸向了太空。虽说,科幻电影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必然包裹着深刻的现代性命题。科幻片究其本质,是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的结合。但在国内电影业内,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幻片只不过是现代版《封神演义》,这其实是对科幻的肤浅理解。如今人们似乎已经不太在乎中国有没有科幻影片,而科幻片也有被泛化的趋向。神话、童话、魔幻、科幻、神怪等不同类型表现形式在一些编导们心目里居然都是一样的,不知道科幻片作为单独的类型有其独到的内容和独到的表达方式。

  中国何时能拍出自己的科幻大片?这个问题年年被质问,年年无答案。为什么难以出现经典的国产科幻影片?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影视界缺乏幻想精神和幻想氛围。写实主义是国内影视艺术的绝对主流,编导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不遗余力地挖掘、表现,而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的东西疏于表达,也不善于表达。尽管国人绝对不缺乏想象力,但却缺乏对想象力的鼓励和支持。科幻题材表面上看远离现实,实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并超越了现实。在一些内地电影人看来,科幻片不是电影的主流,科幻片表达不了人性和情感。在许多发达国家,科幻创作都是一个独立的门类,在中国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科幻电影的处境难堪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内地电影人之所以把科幻片创作视为畏途,是因为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科幻片之所以能够成为好莱坞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科幻片是关于未来的叙事,恰恰在这个方面,我们缺少对未来的想象能力和预见能力,也缺少一种拥抱未来的理想和情怀,而热衷于在故纸堆里找现成,翻拍、戏说,创作起来轻松,商业上也有保证。

  尽管国产科幻片的缺席令人遗憾,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也面临很多羁绊,但科幻文化的“大气候”已经渐渐形成。每年引进中国的国外科幻大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科幻片的新锐观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科幻电影的审美能力。诚然,国产科幻电影在技术上还需更“补课”,更多的基础环节需要“补漏”,但在心态上必须放弃浮躁和逐利。当然,稚嫩中的国产科幻片更需要大众给予更多的呵护,作家刘慈欣感叹“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科幻片没有任何宽容”,这也许是对影迷们的委婉提醒:对于国产科幻片,要多点宽容,多给点时间。专家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发展,正在呼唤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科幻大片世纪的到来。谁在这方面拔得头筹,谁就抢占了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