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作品评论 >> 正文

带着诗去远方

——评《德国,你如此优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6日11:05 来源:光明日报 任桑桑
《德国,你如此优雅》 黄怒波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德国,你如此优雅》 黄怒波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他是黄怒波,他是骆英。他在商人、诗人和登山家的身份之间来回穿梭。而这一次,他带着他的诗去远方,探访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

  这个主意据说来自第三次登顶珠峰时。当黄怒波站在珠峰,考虑接下来做什么,一个计划变得清晰而坚决:他将以个人名义,考察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与各阶层的人对话。3个月后,这项预计长达10年的计划付诸实践。而计划的第一站是德国。而正是这样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德国,你如此优雅》。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黄怒波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在将近一个月的德国之行中,黄怒波参观了34处世界文化遗产,有皇宫、有教堂、有酒窖、有艺术区、有工业遗迹、有山地公园,每一处他并不是简单地旅行。每参观一处,他都会做足功课。他的团队准备了充足的相关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快速地吸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些准备颇具挑战,因为要了解的内容,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文化和艺术。

  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是现代工业厂房的“祖师爷”,它的设计理念影响了目前为止整个欧洲以至全世界的工业设计风格。在这里,黄怒波道出了人类普遍面对的现代性的焦虑——“现代性让我们选择了推崇理性,推崇理性的结果是人类以为我们可以设计自己,可以设计一切,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丧失了自己,我们都变成了共同的群体,共性的。”

  在德国的脸谱之行中,黄怒波访问了100多人,包括政治家、文化学者、企业家、犯人、性工作者、流浪者。在慕尼黑的一个酒店里,他采访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黄怒波提问他德国社会对于有这样经历人的态度是否宽容,这位受访者回答“宽容不宽容看自己,你不能要求别人对你怎样,你只能要求自己赶快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黄怒波对此感叹,向上的路挺难的,向善的路也更不易,所以,就像登山一样,每次想放弃,但想多走一步,走到走不动为止,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比起之前的走马观花游,这次黄怒波比较深入地看到了德国社会的多样和真实的方面。“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国,自信、从容、易于与人相处”。在德国,他看到这个民族的内敛,以及他们对待重大历史问题的负责任的态度。“社会的灾难,绝不会给任何人带来福音”,“有勇气清算自己过去的罪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德国社会也有争论,它争论的也是致命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待新纳粹,或者极右翼的问题。他认为,德国社会上下,对新纳粹思想抱着高度的警惕态度,这种态度是值得钦佩的。

  这样的哲思时刻在进行着,而落脚点往往在对国内问题的思考上。一个男人经历了贫穷、经历了“文革”、经历了商场的尔虞我诈、经历了攀爬七大高峰的生死体验,也许会郎心似铁。但是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作者异乎寻常的敏感多思。而敏感多思的背后,是他对祖国无时无刻的牵挂,为祖国的进步而自豪,为眼下的不足而焦虑。

  当然,黄怒波作为诗人的一面时常会出现,在这样的时刻他是骆英。莱茵河谷清澈的河水、翠绿的树林、古色的城堡,如此的美景让他心醉。他拿出随身携带的诗集,忘我地大声朗读起来,这成为他此次德国行的固定节目。此后,在乌茨堡宫廷花园、施佩耶尔大教堂、慕斯考公园等地,兴之所至,他都会朗诵自己的诗集。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也很有意思。每天清晨黄怒波对着一只录音笔,口述昨天的考察内容以及他的思考。这些录音经过速记,整理成文章,便有了这本游记。这样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一种松散随意的文字风格,黄怒波希望读者跟着他一起,体会此行的“现场感”,把当时的情绪、感受和历史穿插起来。这其中会有一些谬误,也会有一些可笑的地方,但却是一个人真正在体会的东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