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新边疆诗的歌者

——读致龄诗集《莫若当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5日11:49 来源:中国民族报 赵晏彪
作 者:致龄 出版者:四川文艺出版社作 者:致龄 出版者:四川文艺出版社

  “我用五百年时光构思一阕格则勒,好让你和十二木卡姆不离不弃,第一行是我坚忍不屈的步履,第二行是你深情拥抱的双臂……我的双行诗是你爱着时动人的眼,我的双行诗是木卡姆苍茫中的壮丽……”

  虽然又是一个雾霾弥漫的早晨,但大好的时光,怎能就这样从我的眼前溜走?从书案上拿起致龄的诗集《莫若当初》,才翻看了几页,便如同遇见一阵久违的风,一场久盼的雨,立时感到有一种沧桑凉意袭上心头,似乎闻到了来自于遥远的南疆、来自于维吾尔人民生活底层、来自于大地深处春天的芬芳。

  每一个人都有争取自己发言的机会,致龄的发言即为他的诗歌。这是我读到致龄诗集《莫若当初》后的第一感觉。

  致龄,一位深入南疆十余年的行走诗人,他有血性、有少数民族特有的博爱与包容。他的诗一贯直面生活。他发出的“声音”,犹如奏响一支悠长的事关生命与生存、民族情感与融合的苍茫浩瀚之歌,让人热血沸腾。他的诗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自由与豪情,感受到了一位苗族诗人献身于南疆、献身于维吾尔人民的悲壮,感受到他几经磨难甚至险些失去性命的体验……  

  “在我们的圣湖边您拍打着翎羽,片片洁白在我怀里翻飞成诗歌,血一样红的是诀别父亲那夜我的誓言,天鹅一般白的是您智慧与圣洁的传说,请用您温馨的羽毛擦干我征战的血,请让我从此驻进您双眼的浩瀚烟波……”

  致龄对维吾尔族著名的艺术综合表现形式十二木卡姆的热爱与致敬,是他十余年深入南疆的体验与体会。无论是作家还是诗人,都应关心和体味古文化的魅力,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因为他们的文化很独特,生活很有特色。对许多诗人与作家来说,这些民族是陌生的,新鲜的,有吸引力的,也是激发创作灵感的宝库。

  眼下的一些诗人、作家,大多是“闭门造诗文”,他们或许在技术层面、语言层面或地域层面,为读者提供很多诗歌文章,然而却于内容上、精神上、诗魂上很是苍白。致龄则表现出一个现代诗人少有的特质。在感情上、内容上、诗魂上、人民情怀上,他和他的诗不是过客与旁观者,而是深入到人民内心,边塞内心和读者内心。

  中国的诗歌有许多类型,有格律诗,有绝句,有新诗,也有散文诗,而十二木卡姆是少数民族诗歌的一种样式,是一种民间的源于牧民民歌色彩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歌属于边塞诗,一般来说既豪迈又悲壮,既得意又哀伤。致龄的诗虽然还达不到这般高度,但他融入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之中,不是用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和眼光去看待他们,而是与他们一同生活,一同歌唱,用他们的诗歌形式进行创作,这就是一种贡献,这就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这为我们现代诗人和作家,开创出了一条真正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学道路。

  写诗如写字,写字者大多是先要临摹古帖,在深入学习和摹仿后,再求变法与创新。致龄深入南疆,已经将其认作第二故乡,这就如同练习书法一样,致龄完成了他的第一步临摹的过程。诗集《莫若当初》,就是他从临摹到创造的蜕变。“西边的风景太让人疲惫”,多好的诗句。这诗句不是随意得来的,是致龄向少数民族诗歌致敬的结果。

  在南疆这块炽热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儿女们的真情努力和付出,让一条文化河流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具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南疆,一定会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在团结与和谐的凯歌中,在十二木卡姆的吟唱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完成南疆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跨越式对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