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民艺之花如何不凋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5日11: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志勇

  “历经十年,我们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 ,用劳动成果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保护,留下了这门手艺和过去时代的印记。 ”在6月6日举办的“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2015全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暨《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项目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协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泥人张传承人张锠这样说。2003年,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确立了十个专题项目,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其中之一,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去年年底出版面世。

  从图文并茂到活态记录

  图文并茂是该集成的显著特点。据介绍,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全套九卷,总计约280万字和6000余幅珍贵影像资料,但与一般的画册式编撰也有显著区别,正如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馆长、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无锡分卷主编沈大授所指出的:“集成是从非遗活态传承出发所做的记录,客观呈现了各地泥彩塑的艺术形态。 ”

  民间泥彩塑的产生是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分不开的,作为《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的执行主编,张锠介绍说,集成的调查和编撰严格遵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总体要求和操作规范,“不仅着眼于民间泥彩塑作品的推介,还系统全面地从自然环境、村落形态、历史人文、地域生活、民俗方式到家居作坊、工具材料、工艺流程、店铺销售、艺人传记、口诀趣闻等方面立体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演进和流变中的状貌。 ”

  集成由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及各地民间文化学者进行撰写,通过对民间泥彩塑产地的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民间泥彩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一方面,民间泥彩塑的消费群体大幅度萎缩,逐渐由广泛的乡间儿童和农村家庭转向非常小众的收藏群体,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背景下,也不乏一些适应当代审美和环境,通过材料等形式转变,培养新的消费人群,实现成功转型的例子。

  与会者普遍认为,从活态传承出发,集成忠实记录了民间泥彩塑在当下的处境,比如凤翔泥塑等作为旅游产品的尝试,体现了当代民间泥彩塑艰难的转型,以何种方式关心、研究和扶植民间泥彩塑的更新发展,也是当代民间美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面向未来,把基因留下

  泥彩塑孕生在民间文化沃土当中,当代社会在变,泥彩塑的艺术取向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变化。然而,“长期以来民间泥彩塑在美术史上很少见诸文字记载,因为它们的创造者是以工匠、民间艺人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的创作活动被看作是‘皂隶之事’ ,因此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助理、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河北分卷主编赵健磊说,在当代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民间艺人不再进行民间泥彩塑的制作,民间泥彩塑的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因此加强民间泥彩塑的研究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编撰河北分卷,赵健磊对几个主产区进行了重新走访,多年前走访过的艺人们早已白发苍苍,但是鲜有年轻人加入泥彩塑的制作队伍。赵健磊说:“也许10年或者20年后,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了解这门曾经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

  通过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的调查、记录与梳理,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项目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但最终形成的成果采取了一种“述而不作”的方式,更多的是客观呈现,不过其中也隐含着文化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集成的价值或许就像原北京电子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友友所说:“面向未来的读者,先把基因留下,这比什么都重要。 ”

  参与建设积极的生活方式

  民间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兴有衰,生存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个行当如何很好地活在今天、活到未来? ”沈大授的话引起与会者的思考。研讨会的召开正值第十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与会者认为,泥彩塑的保护成果应该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保护才是可持续性的。

  “民间美术以美学的方式,让我们从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超越出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说,“泥彩塑为什么有许多关公、穆桂英的形象?它用一套大家都读得懂的精神语汇,以民间审美的方式,展现了对模范人物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从小孩子玩泥巴开始,就把人格教育和道德感的培养注入其中,这是我们当代社会建设应该学习的表达精神诉求的手段。 ”

  此外,在经济上,作为手工艺的民间泥彩塑,对旅游产品开发和文化创意设计也具有巨大的衍生价值;泥彩塑对泥土和彩塑的完美结合,对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因材施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民间美术是为生活服务,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也会有宗教的、道德的、艺术的超越和升华,是生活理想和民族精神最纯粹的展现。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我们面前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守护,二是拓进,前者总结过去,后者面向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