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著名作家韩少功来汉畅谈 文学不死日夜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5日10:24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徐颖 通讯员刘莎莎 郭芳吟 摄影:喻江平)昨日,著名作家韩少功做客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与《黄河文学》副主编郭红对谈“文学的顺变与守恒”。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半青丝一半白发,有读者跟韩少功开起了玩笑:“韩老师是老中青通吃啊!”

  纵观韩少功的创作,的确如此。自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0多年来,韩少功每隔几年便会有经典作品问世:上世纪80年代以寻根文学挺立文坛;1996年以《马桥词典》颠覆传统长篇叙事方式;2013年以一部《日夜书》反思知青和后知青的命运分化。今年,《日夜书》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结果即将揭晓。

  讲座的前一天傍晚,韩少功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

  账全算到历史头上太片面

  知青也需要反思

  问: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日夜书》另辟蹊径,“不一味地亮伤疤,抹鼻涕诉苦”,更多关注的是这代人当下的命运。小说中写到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分子类型,你对他们是什么态度,同情还是批判?

  韩少功:当年的伤痕文学把知青写成了一群无辜的小羔羊,谁都在指责别人,那个被指责的就成了空洞的影子。就像马涛(《日夜书》中的一个人物),他们既带有那个时代的伤痕,但本身也有许多毛病,看不起为生活真实忙碌、承担责任的普通人。我赞成记住历史的苦难,但一个问号打给社会的时候,另一个问号也需要打给我们自己:凭什么说三五年的农村户口就坑了你一辈子?把账全算到历史头上有些片面。土生土长的农民中不也成长出了好多企业家、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能工巧匠、绝活艺人,还有一条短裤闯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家伙呢!

  问:《日夜书》中的知识分子,许多活在虚假的自我意识中。你觉得这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毛病吗?

  韩少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有很高的追求,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但他们也容易出现不接地气的毛病,小说里的女知青们以为革命充满了诗歌、礼花、小帆船以及飞奔的骏马,在她们眼中,米不是大米的米,首先是米开朗基罗的米;柴不是柴火的柴,首先是柴可夫斯基的柴。知识分子若用五彩梦幻来操作自己的生活,势必会在现实中受到再教育。

  2000年重返汨罗

  实现体力脑力平衡

  问:我们了解到,你16岁时下乡,从长沙到湖南省汨罗县插队落户。知青生活对你有什么影响?

  韩少功:知青生活对我了解底层社会有很大帮助。很多事情,近看或远观,感受和认识是不同。比如吴天保(《日夜书》中人物)这样的人,近距离接触,会反感他的粗俗,“一张嘴随地大小便”,但远观又觉得他也有很多朴实、可爱的地方。

  2000年,我从城市躲到了乡下,来到了汨罗县八景乡,以后每年有半年待在这里。这里距我当年插队的知青点只有20多公里。我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能够讲一口当地土话,沟通很方便。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实现自然与文明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平衡。2010年后,我卸任海南省文联主席、文联作协党组书记两职,下乡的时间就更多了。

  问:这次《日夜书》参评茅盾文学奖,你觉得获奖机会大不大?

  韩少功:参评茅盾文学奖,是出版社帮我报的,作为老头儿,就是重在参与吧!(自嘲完,他爽朗地笑了)多给年轻人奖励,实际作用会更大些。

  笑看信息爆炸读图时代

  人心不死文学不死

  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文学发生了哪些改变?

  韩少功:文学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弱化了。以前人们认识社会的渠道太少了,了解社会得通过文学作品,像巴尔扎克写个菜市场就可以写十几页。如今信息爆炸,人们认识社会已经不需要通过作家。我小时候把逃课读小说当乐趣,而现在让中文系的学生多读一些经典都变成了苦差事。从前诗歌就是美酒,小说就是快乐大本营,戏剧就是狂欢节,现在各种写家辈出,一些网络小说以“男盗女娼”的内容博取眼球,灵魂工程师快要变成肉体工程师了。这都是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信息革命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不可能说让社会退回去,这就需要文学善于顺变。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比如拜金主义这东西,我就不相信它永远成为霸权和主流。

  有些东西仍然是守恒的。我们要相信人类永远需要用语言文字来交流思想和情感,永远需要一种有情有义的价值方向,人类的创造活动永远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人说现在是个“读图时代”,我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任何一个精彩的比喻都无法用绘画来替代”,到现在,任何一个精彩的比喻也无法完全用电影、电视剧等影像来替代。人不同于猪和狗,永远都需要过一种有情有义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需求,不然周末谁还来图书馆听一个姓韩的破作家讲文学呢?(又一次的韩氏自嘲,逗乐满堂听众)

  问:那么文学死了吗?

  韩少功: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萎缩。离开传统定义,网上那些充满智慧的段子、博客中随想、新闻写作中优秀的作品,视频、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算不算文学呢?我觉得它们都有文学的元素在内。有的诗人说碰上这个时代倒霉了,“诗人都快饿死了”,在我看来,这正好是诗人的黄金时代,坐车上拿着手机,就可以写诗,就可以把诗歌发表出去了。前提是你别想赚钱。其实几千年来的文学都不是为了赚钱,没什么稿酬和版税的制度,但唐诗宋词照样灿烂辉煌。文学一旦与经济利益紧密捆绑,很多作家、诗人的前景反而有些可疑了。(韩少功讲座完毕,有读者请他题字,他挥手写下:“文学不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