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抓剧本质量的提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5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儿童戏剧发展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呼吁儿童剧繁荣发展的当务之急是——

  抓剧本质量的提高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与国产儿童电影稀缺冷清构成鲜明对比,国内儿童剧演出市场正变得日益火热,带孩子进剧场已成为不少“70后”、“80 后”家长的新选择。根据道略演艺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儿童剧演出场次达10377场,同比增长37%;全国演出儿童剧剧目数量734部,同比增 长88.7%,其中新创剧目126部,同比增长180%;国内儿童剧演出团体达205家,同比增长15.2%;儿童剧观剧人数480万,同比增长25%, 人数仅次于话剧观众。不断攀升的数据背后,其迅速膨胀的产业规模、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儿童剧演出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临界点”:一方面,全新的市 场语境,为儿童剧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数量激增的背后,创作、演出、市场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八 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杭州举行。本届展演不仅为我们探讨国内儿童剧创演现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视角,而且对未来的儿童剧创演也具有探路和启示意义。在 日前举行的全国儿童戏剧发展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围绕本届儿童剧展演反映出的问题,就今后儿童剧创作的努力方向献计献策。

  没有剧本的成功,不可能有儿童剧的繁荣

  本届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涌现出来的一些作品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比如长春话剧院的《大山里的红灯笼》、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宝船》、兰州市 儿童艺术剧团的《传统的味道》、浙江话剧团的《第十二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校的《少年马连良》,上述作品充分显示出各地儿童剧在现实题材和经典改编两 个创作领域的成绩,但一些儿童剧创演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戏剧评论家钟艺兵认为,儿童剧要繁荣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剧本质量的提高。当前,不重视剧本 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剧团的领导者满足于现状,存在着短视的现象,认为成人话剧的上座率不如儿童剧,看到不成熟的本子也有观众,而且能赚大钱,就不愿意去抓剧 本的质量了。“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在日益提高的,剧本质量不行,盲目走市场,总会有一天要吃苦头的。”钟艺兵表示。

  “没有剧本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儿童剧的繁荣,这是一条铁定的规律。”编剧欧阳逸冰同样表达了对儿童剧一剧之本重要性的理解。他认为,剧本创作的核 心问题是“寻找独特的心灵”和“心灵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大山里的红灯笼》中主人公刘梦生的父亲被抓起来了,但奶奶却制造了非常美的童话,说你是从月 亮上来的,你没有父亲,没有母亲,将来还要回去的。其实这个孩子早就听到村里大人说的话,也猜出了他父亲的问题,早就知道这是一个梦想、一个童话。然而, 他顺着这个梦想往下走,展开了美好的想象。他按照月亮人的想法,把现实的残酷和所有的不高兴都甩在一边,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里。这个世界并不是 为了自欺欺人,而是让他的美好心灵在美好的童话里自然生长。看过戏的观众都喜欢刘梦生这个角色,都为他独特的心灵世界所打动。在欧阳逸冰看来,民族未来的 品格是在剧场形成的。“易卜生就是因为看了一个木偶戏,自己在家里做了一部木偶假戏,影响了他后来投身戏剧创作的人生道路。所以不要把儿童剧看作儿戏,我 们正在做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

  互动泛滥成灾的现象不应成为剧场常态

  互动是当下儿童剧演出中最常用的营造氛围的手段,在不少创作者的观念里,似乎惟有互动才能提升剧场效果,反之,没有互动就缺乏了剧场热情,更谈 不上观演的交流。本届展演作品中互动泛滥成灾的现象也引发了专家们的热议。“不少剧团好像在进行互动比赛,把互动一次又一次地推向新的高潮,这种倾向不应 是剧场的常态。”戏剧评论家孙豹隐说。互动能够引发小观众的审美热情,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但不是无节制的调动。他认为,剧场中演员与儿童观众的互动应更 多与剧情结合,与人物形象结合,不应哗众取宠,为互动而互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平也提出,如今不少儿童剧的互动缺少设计,破坏了演出的完整性,甚至可以 说是“戏不够,互动凑;戏不热,互动逗”,这种风气不可助长。“有时候演出一出现互动场面,剧场就变得混乱,小朋友都往前台拥,这既对演出没有帮助,也给 孩子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刘平提醒道。

  此外,对于音乐儿童剧过度扎堆且不符合音乐剧规律的现象,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批评。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认为,西方音乐剧本身有严格的艺术规范, 它的歌、舞、乐都有严格的艺术规范,此次参演的很多儿童剧都以“音乐剧”命名,但实际上并没有遵循音乐剧的艺术规律。“不要把音乐剧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 都往里面装。”中国儿童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台样式,我们不必东施效颦非要套用西方音乐剧的样式。钟艺兵认为,一窝蜂地制 作音乐剧,但在演出中又没有音乐剧的“标准”,比如完全是假唱、放录音对口形;音响震耳欲聋像酒吧;唱与演两张皮,合不到一起等等。这些形式化的儿童音乐 剧完全放弃了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成人视角容易让儿童观众“消化不良”

  现在全国有二十几个演出儿童剧的院团,这二十几个院团很难完全承担起为3亿多少年儿童服务的担子,那么成人话剧院团和其他歌舞团,在加强其创作 团队的同时,怎么处理好儿童剧和成人剧的定位问题,即演儿童剧要儿童化的问题。从本届儿童剧展演作品的内容呈现看,有些故事显然对于儿童来说过于沉重。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以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用理性的社会规则去展示孩子感性的、想象性的世界,而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王蕴明认为, 儿童剧创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儿童剧的艺术特点,研究儿童的成长心理,立足童真、童趣,进行真善美的表演和呈现,而不能从成人的喜好、价值立场营造戏剧氛围, 轻则让儿童观众“消化不良”,重则伤了他们感受艺术、感知成长的“胃”。

  儿童剧的演出是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面对世界,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如何面对困惑、挫折、失败,而不是承载过多 的社会性议题、技术性的展示。孙豹隐认为,戏剧要有清晰性,儿童剧对清晰性要求更高,它要求人物面貌要清晰,剧情发展要清晰,矛盾冲突更要清晰。由于现在 很多投身儿童剧的不是专业院团,在儿童剧创作上走的时间不是很长,对儿童以及儿童剧的特殊要求体验不到位。这就更要求创作者从理论上对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 的转化问题加以剖析,在演出磨合中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剧场应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神圣感

  在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眼中,儿童剧是特殊的“戏剧作品”,其特殊性在于服务观众的不同,它是为孩子服务的。但为孩子服务并不意味着把剧场变成游 乐场,游乐场的玩闹功能不应该带进剧场。剧场应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一种神圣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儿童剧是把艺 术教育普及到下一代的重要途径。一个民族的未来,就在于它的下一代能不能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养成民族戏剧健全的审美习惯。他呼吁加大对儿童剧的投入,儿童 剧绝不能拿来赚钱,一定要给辛辛苦苦奋斗在第一线的艺术家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儿童剧的创作氛围要变,鉴赏氛围也要变”。

  仲呈祥认为,现在的一些儿童剧是把孩子哄开心、搞热闹,从社会鉴赏氛围形成的儿童阶段就使其变得浮躁而不宁静、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长 久下去对民族鉴赏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戏剧评论家吴新斌认为,好的儿童剧要让观众回味在看戏回家的路上,而不仅仅是在剧场看完就忘了;好的儿童剧不仅要让 儿童观众喜欢看,最好要让成人观众觉得值得看;好的儿童剧要为儿童心灵种下形象的种子,要有梳理儿童剧的美善之智,要点燃孩子的想象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