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 >> 正文

茅野裕城子:如何获得创作灵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4日14: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大学时,我曾与一个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小说家交往过。当时的我,不管是对小说还是对文学都没什么兴趣,看到那个人桌上放的两叠稿纸,总是把它们当作奇异之物,从没正眼瞧过。虽然我每周都去那个人家好几次,但是那两叠稿纸——右边已经写了字的那叠和左边将要写东西的那叠——的高度都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原来他每天只写很少的东西。那个人并不是个出色的小说家,我也不大清楚当时读过的小说稿现在是否出版成书。但是今天,我还会时不时想起那两叠稿纸来。这个三流小说家常常是天亮之后先喝杯咖啡,在开始写作前先看看别人写的小说。他看的也不是什么伟大的文艺作品,而是朋友或作家前辈的新作。我问他为什么要读完这些东西之后再写,他回答,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有灵感了。

  当时听了这句话,我心中不免鄙夷他的肤浅。但现在我会给这种行为一个善意的解释:他恐怕并不是把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作为物质的“朋友的新作”的文字聚合用于自己当日创作的踏板的吧。

  自己开始尝试写小说后我发现,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像那个小说家那样的灵感助推器。比如什么音乐啊,电影啊,某人的作品啊,咖啡等等,我都没有。勉强说有什么灵感助推的话,就是我自己。我几乎每天都会做十分有意思的梦,然后把梦醒前看到的景象加以改造,拼接,加入到正在写的东西里去,由此看来,我可能有时把梦作为了自己的灵感来源(跳出现实世界的手段)。

  虽然小说就像是靠想象力搭建起来的房子,但是房子的内部装修、窗扇等大都来自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因此才会感受到在阅读过程中偶然发现它们的乐趣。比如,我曾经从一位编辑同行那里听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的开头部分便源自一本叫《布鲁图(BRUTUS)》的男性杂志的德国特辑中对飞往柏林的汉莎航空飞机舱内景象的描写。还有《海边的卡夫卡》里的人物强尼·沃卡,也只是对一个住在东京的同名同姓的美术商的稍加改造而已。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当我在读中上健次的《日论之翼》时,发现书中的一部分原型来自于——他当时常去,而我常被带去的——新宿二丁目入口“西武门”冲绳料理店里工作的三位阿婆,她们在店里的对话和氛围被真实地写入书中时,心中不免一阵莫名的狂喜。他并不只是在那里单纯的喝喝冲绳产的泡盛烧酒,唱唱歌。就算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实际上那个地方是让他灵感发酵,成熟的时间和空间。

  说到我自己,常常会感到没有一块可以成为自己的小说的根据地那样的场所或归属点。这或许不值得夸耀,因为即便我写的是东京的事物,即便被问及这些事物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我也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不过,通过写旅行见闻,写穿行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感受,写切换成其它语言进行交流以及思考,写因此进入不同的世界,在这些过程中一边吃着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更准确的说,正是对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发现的自己的另一面,并不断进行深入剖析,才是我的“书写”行为,我正是从这些飘忽不定的行走中获取灵感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