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 >> 正文

张炜:谈谈书香社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4日13: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谈到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我们会发现,几千年几百年中确立的那些标准已经被动摇。那些经典作家不像过去那样被推崇,一直得到公认的好作家,以及他们所开辟的文学道路,正在被摈弃或忽略。也就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以来所认定的那些文学价值,似乎在突兀地改变。

  这是令人痛苦的。一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出生的很多作家不再写作了,声音变得微弱,失去了更多的读者。

  比如,一个朋友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发行量很大的一些读物。一般来说,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文字垃圾。客人问:你的书架为什么摆满了这一类书籍?他听了脸上立刻一沉,非常沉重地说:没有办法,阻止不了,所有这些垃圾都是孩子搬回来的。他的孩子今年二十多岁,把流行的所有东西,国外国内的,全都搬到家里来了。

  这就是他的孩子,一个爱好文学的孩子。

  父母都是素质非常高的人,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教授。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信誉都很高。他们爱自己的孩子,起码要培植一个好的阅读者――不敢奢望让儿子也成为一个作家――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艺术,能够阅读高雅的文学作品。可惜今天我们的孩子要做大量的功课,应付这个年龄的很多问题,读“闲书”的时间非常之少,所以把那么可怜的一点时间用来读这些垃圾,会让家长痛心疾首。

  作为家长,那个滋味是不好受的。他们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下去。可是没有办法,孩子有孩子的命运,有倔强的性格。为了求得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最后只得认同现实,忍看后一代把所有的垃圾全都搬回家来――一开始这些东西放在孩子的小卧室里,后来多到摆不开,就放到父亲堂堂的大厅里来了。

  这个家庭只算一个当代标本。

  其实许多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形。这说明了什么?预示了什么?

  显而易见,我们整个社会遇到了一些非常大的麻烦,文学只是一个表征而已。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实际上这种忧虑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它在几百年前或更早以前就出现过。因为对比起来,精神的渴求与身体的需要相比,精神必然常常被疏忽,口渴要喝水,饿了要进食,这都是不能拖延下去的。一旦物质相对匮乏了,或者是对这种匮乏记忆深刻的人,寻找它的欲望就会格外强大,有时就会忘掉精神的需求。不过忘记了忽略了却不等于完全消失了,它还要埋在心底,说到底这还是心的问题,也就是说有心就有这种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的渴求是不会彻底废止的。

  有一点我们尽可以放心,文学阅读是人类的一个嗜好,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二三十年前,一本刊物的发行量可达几百万份,一本长篇小说会印行一百多万册,那时巨大的文学受众已经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些记忆离我们并不遥远。怎么弹指一挥间,这些读者就迅速跑散了,走开了,这可能吗?

  实际上阅读仍然还是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的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刊、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以后,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惑:作为纯文学作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果真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看来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泛泛的、浮光掠影的阅读扩大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流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这怎么会有香气?比起印刷的书籍,它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

  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就很少了。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因为人在荧屏文字前的思考力是很弱的,而沉入书本的阅读才会引发这种思考能力。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可见依恋于现代传媒之类的阅读,在网络上流转的文字,是很难建立书香社会的。相反,这还会使我们匆忙和浮躁,离那样的社会越来越远。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我们实在需要小心。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张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掩藏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原来读书也可以是追脏逐臭的事情,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过媒体告诉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得过且过,只问实利,不问手段。这样的社会情势之下导致的精神状态会是怎样,当然是不难设想的。说到底,社会上缺少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强大制衡力,人的生活是不会幸福的,即便是短时期内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也很快会被破坏掉。写作是心灵之业,所以急功近利的时代鲜有美好的写作――有的虽然还在写,却不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而是根据实际利益的需要来写。这一切加起来,对于阅读环境来讲,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溃败。

  他们会痛苦地发现,有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遗余力地把普及工作做到公众中去,全力地推广垃圾。剩下的优秀之作却没有什么影响力,因为被垃圾覆盖了,公众不知道他们。更有那些深沉的阅读者们,在群众当中会显得很不合时宜。那些适应商品社会的游戏规则大为通行、沉醉其中的人会变得名噪一时,却没有什么意义。读者在这样的时势之下最容易受到伤害。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一定会感到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不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有人说眼下书店里堆了那么多垃圾,多到令人目不暇接。坐飞机坐火车都有卖书的地方,去翻一翻,烂书居多,有不少甚至可以称为“学坏指南”。比如教人怎么丢掉最后的一点自尊心,怎样讨好权势,教人奢侈沦落,教人信奉庸俗社会学,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却偏偏用一层浅薄庸俗的东西包裹起来再卖,就像好生生的东西抹上了脏物一样。有时这些书的旁边还要摆上电视屏幕,作者在里面不停地演示他们的所谓“作品”,音量放得很大。在这样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想静下心来读读自己随身携带的好书都很难。到处噪音刺耳,人人不得安宁,这就是我们旅途上的阅读环境。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到其他地方走一走,会发现有的角落并不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的,他们自己在好好阅读,所以并不吵闹别人。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一定会妨害别人的。比如说在公共场合大吵大叫,就危害了别人的安静。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说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这辈子能到那样一个族群里生活:这里的人手不释卷,温文尔雅,大地绿色蓬蓬……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这样的地方不会是天天急着搞钱,一个个惶惶如丧家之犬;也不会是一年年总是折腾不止,人民无法休养生息。

  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