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歌剧《彝红》:诗意而浪漫的“彝海结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0日11: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歌剧《彝红》剧照 歌剧《彝红》剧照

  “索玛花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为纪念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 80周年,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于日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掀起了一股京城“红剧热” 。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歌剧《彝红》自始至终弥漫着民族的音调,彝歌、彝舞、彝乡、彝韵可谓“彝脉相承” ,将传统的红色题材与当代舞台潮流结合,拉近了少数民族文化与观众的距离。在该剧近230人的演出团队中,除两位特邀演员外,其余全部为凉山老乡,演唱和表演由凉山歌舞团、五彩凉山艺术团完成,凉山交响乐团伴奏,大凉山合唱团担纲合唱,其中不乏“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大凉山民族艺术家。

  原生态民族文化之美

  歌剧《彝红》是中国彝族文化艺术史上的首部歌剧作品,创作时间长达两年,历经三次改版,由上篇《彝海不是传说》与下篇《红旗不是传说》组成。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著名导演陈蔚认为, 《彝红》是当今中国歌剧舞台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剧中少数民族演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创通过歌剧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将彝族人民血液中的艺术气质塑造成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

  在陈蔚看来, 《彝红》情节衔接自然、节奏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将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舞台上。“沧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月琴弹奏、欢快活泼的彝族舞蹈,以及换童裙、砍门槛、吟唱、竖笛等民风民俗和民间音乐,美轮美奂地呈现出了凉山当地的民族风貌。 ”陈蔚表示。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坦言,观看《彝红》让自己热泪盈眶:“不仅在于其讲述了汉、彝人民流血牺牲的往事,更在于我在这部歌剧中听到了那么完整、那么充实的民族之声。这是中国人的音调,这是彝族人的音调。 ”她还指出, 《彝红》在视觉上也实现了民族之美,“它既是歌剧又是歌舞剧,剧中编排了很多彝族风格的舞蹈,令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极具层次感。 ”

  重塑彝汉人民红色传奇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见证“彝海结盟”的旗帜,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的情谊。在创作《彝红》时,主创团队并没有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让红色主旋律作品生发出了扣人心弦的力量。

  剧作家黄奇石对此赞赏有加:“ 《彝红》的故事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正面展现‘彝海结盟’ ,而是把爱情融入其中,以最直指人心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汉、彝两族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牺牲与努力。 ”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作曲家王祖皆,在他眼中,《彝红》称得上是一部充满浪漫气息的传奇故事,“该剧将民族情、兄弟情、姐妹情和爱情糅合在一起,通过保护兄弟和保护旗帜这两个核心情节,成功塑造了天红、妮扎嫫、拉铁、果基夫人等生动鲜活的形象。 ”剧中,歌曲《情深意长》反复出现。王祖皆认为,通过天红、妮扎嫫的二重唱,天红、拉铁和妮扎嫫的三重唱,妮扎嫫和天红的对唱,战争背景下妮扎嫫的紧打慢唱,“展现了一个既诗意又浪漫的‘彝海结盟’ 。 ”

  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并重

  为了传承“彝海结盟”精神,弘扬红色中国梦,凉山歌舞团在2014年决定把“彝海结盟”这段英雄传奇故事以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专家们在肯定该剧的艺术成就之余,也对其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创作思路予以好评。文化部艺术司副巡视员翟桂梅高度称赞了该剧的现实意义,认为剧中民族团结的主题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诉求。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则表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仅是红军的胜利和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奋战、共同奉献、共同牺牲的结果,这点正是我们当代意识和当代价值的核心。在我看来,这也是《彝红》重要的主题,是该剧对当代年轻观众最重要的启发。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