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姬少亭)作为一名语言学家,“我”半夜被从睡梦中叫醒,来处理一个紧急问题——并不是外星人来了,“我”见到了一团一团白乎乎软趴趴小海豹。
这些小海豹是一种可以学习人类语言的人工智能玩具,它们在一个封闭的房屋里通过交流衍生出了自己的语言。
……
这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文章不是论文,而是中国科幻作家夏笳的小说。
“这周《自然》杂志‘未来’栏目非常高兴发表第一篇来自中国获奖科幻作家夏笳的小说。”“未来”栏目编辑科林·苏利文在杂志官方博客上写道。
苏利文认为,《让我们说说话》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语言进化的角度,探索了人工智能的世界。
“其实我是抱着写论文的态度写的,甚至还问过编辑,是否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夏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从第一次在作业本上“涂鸦”科幻小说开始,31岁的夏笳已经写了20年科幻了,多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和银河奖,还有6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刊登在国外的科幻杂志上。
在给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科幻小说时,夏笳萌生了这个想法:不如自己也给《自然》投篇稿?
她开始用英语构思这个故事。“语言学家最终敲开了这个封闭房屋的门,想要跟小海豹们聊聊。”这是她希望通过小说表达沟通的概念,“陌生的语言代表陌生的思维方式,是会让人类害怕的,我希望人类不要害怕,应该选择去交流。”
事实上,夏笳的小说并不是第一篇刊登在《自然》杂志的中国小说。
5月7日的期刊上,一篇《水落时出》来自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生李恬。这位29岁的姑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忽然发现《自然》原来还刊登科幻小说。
“看了之后非常喜欢,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目标。”李恬毕业后开始尝试给《自然》投稿,不断提高写作技巧。“要是我的学术成果不能在《自然》上发表,能发表一篇科幻,也算是完成了心愿。”她说。
她的这篇关于历史电视剧的小说成为了《自然》上发表的第一篇中国人写的小说。
“想表达的非常多。首先历史并不是跟书本上一样,真正有的历史有可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濒临灭绝的远古语言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你观看历史的同时,你的行为也会被未来的人观看。”李恬说。
这篇小说很受欢迎,还被录成了网络广播放在《自然》官网上。
李恬希望给《自然》写更多小说。“这篇是关于西方文化的,更想写一个中国背景的科幻。”她说。
李恬在刚发表的时候非常兴奋,在得知夏笳的发表消息时“又激动了一下”。“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像是摸黑走夜路,好不容易走到了,终点发现一个小伙伴,原来是同路来的。”
“其实一开始并不了解《自然》对小说的标准,写一篇字数这么少的小说难度是极高的。”夏笳说。
在《自然》杂志官网上可以看到,“未来”栏目要求字数在850到950个单词,题材限定于近未来,内核必须硬科幻。
这个被称为“未来”的专栏在《自然》上已经运行了15年。“我希望找到原创好小说,面向任何人开放。”苏利文说,“我的主要标准就是小说的质量:这是一个讲得引人入胜的有趣的故事吗?”
这位资深编辑认为,科幻小说就是提供一种批评性视角,让人们得以通过有潜力的技术和极端的结论,能够窥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
在苏利文眼中,这两篇入选作品都有非常多对人性的思考,在极端情况下审视人的态度和反应。他期待收到更多思想深刻的中国科幻小说。
“这些年中国科幻受到国际关注越来越多,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夏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