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让青春在荒漠发出光和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4日07:54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徐 伟

  大风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令人窒息的热风裹挟着漫天沙尘,肆意拍打着车辆,路间隔离带上的矮树在狂风中扭动。前方路面的能见度已降为零,刚超过我们的其他车辆,打着双闪灯,旋即消失在一片迷蒙之中。

  同行的巴基斯坦人伊凡·贾米尔看了看手机,已是晚上9时半,距离记者乘车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出发已超过12个小时。记者要前往的是巴东部塔尔沙漠边缘的城市巴哈瓦尔普尔,在这座城市郊外有真纳太阳能园区内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变电工”)承建的1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就在离目的地还有60公里的地方,我们遭遇了当地夏季时常出现的沙尘暴。这次沙尘暴的脾气似乎格外“暴躁”。骑摩托车的人早已下车缩在路边,把头巾裹得里三层外三层。我们的车辆也多次被迫停下。狂风产生的阻力太大,即便司机再怎么努力踩油门,也只能听到发动机嘶吼的声音,却未见车子向前移动。随之而来的“砰”的一声,一块石头被风卷起后又砸到了车顶上。

  贾米尔是特变电工在当地吸纳的高学历人才,曾在中国多所高校深造,如今学成归国建设家乡。也许是为了安慰记者,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样的沙尘暴在当地并不罕见,人们早已习以为常,项目现场也需要克服这种恶劣天气。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园区。依旧燥热的劲风吹散了云层,皎洁的月光洒在广袤的大地上,平添几分荒凉的味道。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如驻守荒原的士兵,透着几分庄严。

  在集装箱改造的中方员工营区,记者被要求出示护照并接受仔细安检。巴方现场安保负责人坦言,这样做是为了应对当前周边复杂的安全局势,以全力保障中国兄弟们的安全。

  特变电工国际业务总监侯鹏从集装箱里迎出来,将记者让进“屋”——面积不大但整洁简朴的集装箱宿舍,还特意给记者切了当天刚采购的西瓜。他不好意思地说:“这里条件艰苦,蔬菜水果品种不多,大家一直就是这么坚持过来的。”

  翌日清晨6时,趁着早晨气温还没明显升高,负责电站运营维护的赵维洲和刚到工地3个月的马延明一起陪同记者前往现场。这两位中国技术人员分别只有32岁和25岁。没一会儿,记者已汗流浃背,可想而知,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他们在中午时分将要面临怎样的考验。

  站在新落成的生活区三楼楼顶,记者看到电站周围几乎全是光秃秃的戈壁,只有零星稀疏的低矮植物在倔强地生长。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排列整齐的大规模太阳能光伏板,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里荒凉的面貌。“这些太阳能光伏板已开始为巴基斯坦输出清洁能源。电站建设完工仅仅标志着我们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未来还将有6至8名中方技术人员会同巴方员工,继续负责电站的运营维护,以确保这座电站正常运转25年!”赵维洲告诉记者。

  该项目是巴基斯坦第一座太阳能光伏电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之一,已于今年3月27日并网发电,4月4日全部投运。已在特变电工工作15年的项目经理吴志龙说,特变电工从项目伊始就明确了为巴方后续太阳能电站设计、施工和运营等环节树立相关标准并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目标。

  特变电工在建造电站过程中,无论是在项目总造价,还是在项目施工保质保量、不计成本抢工期等多个方面,均向巴方给予了大量优惠和支持。这样做一方面开拓了巴方市场并打造了中国企业在巴建造太阳能电站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也缓解巴电力危机,造福当地人民,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向巴基斯坦人民传递中巴友好。

  这座电站年平均发电约为1.49亿度,可解决约5万户一般家庭的日常用电问题。近两个月来,电站累计发电近3000万度,清洁的电能通过巴国家电网源源不断送到万千巴方用户家中。侯鹏期待未来这座电站将会更好地造福巴基斯坦人民和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对于马延明等中国工程人员来说,与这座电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也许付出与回报的过程注定漫长,正处在人生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他们,势必会在异国他乡的这座光伏电站中长期发光发热。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巴如火如荼地展开,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们奋战在巴各地的建设一线,他们以“建好中巴经济走廊,造福巴国人民,传递中巴友好”为己任,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默默地用青春、汗水和知识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