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书写敢爱敢恨敢担当的大学生村官——访电视剧《亲亲阿伦河》编剧孙海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3日10: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马李文博

《亲亲阿伦河》剧照

  电视剧《亲亲阿伦河》由王晓明导演、孙海波编剧,斓曦、刘佩琦主演。主人公杨亲亲在大学毕业后考上了阿伦河村的村官,上任伊始,她便提出了一系列“异想天开”的奋斗目标:完成农村城市化管理,把单打独斗的家庭作坊改变成小农场、大农场、股份制集团公司;完成农村城市化模式,争创“乡、县、市文明样板村” ,让落后的阿伦河村与城市碰撞、接轨。她大胆的计划得到了乡党委、旗委的支持,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抵制,他们处处与亲亲作对,亲亲几次都差点辞去这个难当的村官。在她犹豫不决的关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会议精神犹如一股春风吹进阿伦河村,也给了亲亲这个“小人物”强大的动力。在市委书记的鼎力支持下,阿伦河村终于旧貌变新颜,村官变成了董事长,村民变成了“股东” 、董事,原来思想保守的村民也随之成为积极上进的“好公民” 。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将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带动农村发展这一信念,扎根农村,深入实践。 《亲亲阿伦河》中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型农民,激荡着青春的热血,为农村注入了活力。该剧将于近期在央视播出。为了探寻更多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点滴以及该剧创作中与农村生活水乳交融的故事,本报记者对编剧孙海波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打动您的故事有什么?您把哪些有价值的素材写到了剧本里?

  孙海波:在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采访时发现这里有个大学生村官群体,大家住在一起,共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朝出暮归,过着浪漫而温馨的集体生活,三十多人分布在三十几个村子,如同当年的知青,不同的是这些大学生中很多都是党员,都在村里担任着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纤瘦而文弱,有些弱不禁风的样子,她来自沈阳,父母都是领导干部(也是当年的老知青) ,在她毕业前夕,为她在省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但她依然选择了在北京当村官。我问她是不是为了爱情而留在北京,她莞尔一笑,回答我说,两年村官届满她就回沈阳。我当时有些不解,她说她就是为了寻找信仰,才选择考村官的;她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大学毕业离开校门,就像一个风中摇摆不定的风筝,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也许稍不小心就会断了线……她的话简洁而不失深沉,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一颦一笑的样子映入我的脑海,我把她写进了剧里,她的很多事儿都在杨亲亲身上得到了展现,是重要的原型之一。还有一个原型,就是已经当了村支书的陈染,他是第一批来永乐店的大学生村官,今年已经三十出头,最初让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年纪轻轻已是满头的白发,与他的年龄不匹配。经过交谈,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来永乐店已经六年,从最初的村主任助理,到现在的村支书,他磕磕碰碰,披星戴月,一路走来,经历了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村子发生了变化,他说他要永远留在永乐店,用青春赌明天,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一曲无悔的生命的乐章,不辜负村民们的殷切希望,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几个字!敬佩与感动在我的心里掀起了波澜,把他很多故事几乎原封不动地写进了剧本里。

  记者:在采风中,您对内蒙古当地农村的认识是怎样的?

  孙海波:在内蒙古东部采访时,几个小村庄与我结缘,在这里我目睹了当地农村牧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摆脱了过去传统的手工耕作方式,农民变成了农村产业工人,其他富余人员搞养殖、搞旅游,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大家彼此真诚,至善至美,满目憧憬、有目标有追求,一改我对农村牧区的旧时印象。映入眼帘的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如同一幅幅油画镶嵌在我的眼前,它们分别是松塔沟、查巴奇、库伦沟、好力宝、大青沟、扎鲁特……它们不仅是乡村旅游的最好去处,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完美体现,是村民们实现“中国梦”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讴歌。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大学生村官和农民的?戏里的村官和农民身上分别有什么样的特质?

  孙海波:“80后”“90后”的大学生村官朝气蓬勃,是先进科学文化的代表和践行者,他们如同一颗颗火种播撒在农村广袤的沃土上,红红火火,燃遍天涯。他们是未来中国建设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是承前启后的世纪精英。中国农民已经不再是过去愚昧与落后的代名词,很多农民都是“50后”“60后” ,都是高中毕业生,还有很多上过大学,上过夜校,很容易与大学生村官们相处,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可爱、可亲、可敬的衣食父母,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如高天厚土宽阔可依。戏中的几个大学生村官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了几个思想上比较僵化的老村民,同时克服了自身的毛病和缺点,村民们很快接纳了他们,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谱写赞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本着以村为家、建设乡村的理念,无怨无悔、甘于奉献、憨厚朴实的村民则用淳朴的胸怀接纳了大学生村官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真诚无私,二者建立起牢固的鱼水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基层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

  记者:您怎么设置两代人、城里来的大学生和农民的人物关系?他们之间为什么注定会发生故事?怎样化解他们的矛盾冲突?

  孙海波:在内蒙古通辽采访时,老知青刘学通把我领到了一尊矗立在西辽河岸边的高大塑像旁,那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当年的知青)围在一个老额吉(妈妈)身旁,老额吉慈祥可亲,孩子们正当青春,翩翩年少。刘学通抬起头,久久凝望着塑像。他说,这尊塑像是曾经在通辽插队的三千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的知青们共同出资修建的,当年大家怀着滚烫的赤子之心(在城里很多人吃不饱)来到这里,是草原母亲给了大家丰衣足食,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翱翔天空的雄鹰。而今大家年过六旬,儿孙满堂,很多人纷纷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聚在一起时大家的共同话题就是科尔沁草原,草原凝聚了大家的爱,大家最想念草原,于是在他的提议下,大家共同出资修建这尊塑像。这么做不仅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为了报答草原母亲恩重如山。谈话中刘老告诉我,不仅他选择留在草原,他女儿大学毕业也放弃了留在北京、天津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通辽,发誓要在这里扎根一辈子。听罢刘老的讲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创作灵感顿开,“两代知青人,一个中国梦”的主题豁然明朗,键盘嗒嗒,一挥而就。

  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杨亲亲,是在与父亲闹矛盾、与恋人闹分手的背景下来到边塞小城阿伦河当村官的,初来乍到在阿伦河掀起了一阵波澜,一个个包含着真善美情感的动人故事就这样发生在两代(新老知青)人上,他们彼此的青春故事和梦想,必将发生碰撞,相互辉映,他们用真情感动彼此,生死攸关之际,滚烫的“热血”书写了一段传奇,化解了矛盾和危机……

  记者:您赋予了大学生村官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孙海波:敢爱、敢恨、敢担当!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做大事!这些在杨亲亲、柳键、钱晋身上的体现较为明显。

  记者:青春题材和农村题材结合起来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哪里?

  孙海波:人物性格的描写,换句话说这两种题材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很难捏合在一起,剧本完成之后,我也担心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看了样片后,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记者: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写一场戏传达给观众最要抓住的是什么?

  孙海波:观众的视觉需求(也可以理解成信息传递) 。小家碧玉似的剧情难以满足电视观众的胃口,大家更多需要高大上的视觉大餐(悬疑、刺激、有思想深度) ,一个优秀的电视剧创作集体就是一群出色的“厨子”的组合,做出的佳肴“色、香、味”俱全,抓住观众的心,满足观众的需求。

  记者:因为很多观众还没看到这部剧,有些年轻观众一听到农村戏就有落伍的看法,您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亲亲阿伦河》有哪些不同于以往其他农村戏的地方和吸引观众的看点?

  孙海波: 《亲亲阿伦河》其实并非是一部农村戏,确切地说它是一部发生在原野乡村的青春励志戏,它和农村戏有概念上的区别。很多观众由于对农村戏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某某爱情、某某乡村的模式上,造成了一定视觉疲劳,产生了厌倦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亲亲阿伦河》和农村戏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给农村注入了大量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信息,让躁动的青春植根于广袤的沃土,让舞动的心安静下来,让剧中人找到人生的目标、信仰。还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水到渠成的表演,都是这部剧的最大亮点和看点,相信很多年轻观众会喜欢。

  人物概念化、符号化或宣传味儿太浓是很多电视剧的通病,为了避免这些,我尽量不给剧中人“戴高帽” ,遵循说“人”话,做“人”事的创作原则,尽量让剧中人活起来、火起来,让他们走近观众,让观众接纳。

  记者:这部剧您有什么想要传达的理念?

  孙海波:青春短促,岁月珍贵,很多人没有珍惜这段流金岁月,浪里行舟,未能扬起信仰的帆,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到最后,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正是基于此,在深入思考之后,我用了仅仅三个月时间创作了这个剧本,我为活灵活现的剧中人物所感动,他们不是颓废的一代,是奋起的一代,是高擎着理想的大旗实现着梦想的一代,大学生村官是播火者,是共和国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振兴的阶梯,有了这样一群人,中国何愁无希望!在本剧拍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一股春风,为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动力,拍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电视连续剧《亲亲阿伦河》 ,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宗旨,把千千万万大学生村官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追梦的奋斗过程表现出来,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